故事回放
毛遂,战国时期人,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一位门客,成语“毛遂自荐”说的就是其人其事。
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礼贤下士,门客投奔者达好几千人。
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秦军发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甚急。赵王命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救援。平原君打算带领二十名能文能武的随员,出发前,他们制定了两个可行方案:一、先向楚王陈述赵国和楚国“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恳请楚王出兵救赵;二、如果恳请不行,那就以死相拼,无论如何要迫使楚王联兵。因为前途未卜,很可能要以死相拼促成第二方案,所以平原君此次随员只得从门客中挑选,谁知挑来选去,只选得十九人,还差一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表示愿随平原君出使楚国。当平原君得知毛遂在门下已三年了,没有什么建树,便以锥子装在口袋中,其尖马上就能显露出来为比喻,认为毛遂在门下三年默默无闻,不能胜任此次出使,劝其留下。毛遂立刻回答道:“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尖)见而已。”意思是说如果平原君早将他装入袋子中,不仅尖端可见,还将脱颖而出呢!平原君见他说得有道理,便同意毛遂为随员,一同使楚。(www.xing528.com)
由于—路的交谈,其余十九名随员都改变了对毛遂的讥讽态度,“皆服”其独到的理论。到了楚国,他们先推行第一个方案:由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苦口婆心地讲述赵楚联兵抗秦的利害关系,谈了整整一个上午,仍无结果。毛遂等人等得很不耐烦了,于是有人鼓动毛遂道:“先生上。”毛遂按剑上殿,楚王怒叱毛遂下去。毛遂仗剑进前,面不改色心不跳,以气势镇住了楚王,并说:“大王你之所以这样吆喝我毛遂,是因为我们是在你楚国境内,你有可以凭借的万世之众。可是,我此时此刻与你只有十步之遥,就算大王有楚国的万世之众也帮不上什么忙,大王的性命几乎在我毛遂手里。”楚王一下子被毛遂的话给震住了,恐怕有什么闪失,难以自保,所以只好说:“先生既然有话要说,请不妨直说吧!”毛遂趁机向楚王陈以利害,一面指出楚国的优势:“楚国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可谓兵精将广,这些是可做霸主的资本,凭借楚国的威势,天下无人能当。”一面又批评楚国的弱点:“秦国大将白起曾三次侮辱楚王您的先祖,这种不共戴天的仇恨就连赵国上下都替你们感到羞耻,而大王您却没有感到。”最后,毛遂强调:“此次赵楚联盟,名以上是为了赵国,其实际是为了你们楚国啊!”一席话,软硬兼施,弄得楚王连连称是,毛遂再趁机补充一句:“还是请大王您以国家社稷为重同意联盟”。毛遂再细细观察了楚王的脸色,发现他似乎有了恻隐之心,立即问楚王道:“大王你看这结盟一事是否可以定了?”楚王经毛遂一点化,回答道:“定吧,就依先生所说的定吧。”毛遂怕楚王反悔,马上让楚王左右的侍从取来鸡、狗、马血,然后自己捧着铜盘跪在楚王前说:“为了慎重起见,首先应由大王您歃血发盟誓,其二是平原君,最后就是我毛遂。”于是,在毛遂的撮合下,平原君出发前的第二个方案终于实现,赵楚结盟、联兵抗秦的协定生效。其后,楚王马上命春申君为将发兵救赵。
话说后来,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深感“相士”识人的不易,自叹道:“我门客多达千人,聪明才智者也不下一百个,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可上次差点失掉毛先生啊!”于是,平原君马上拜毛遂为上卿。
手段点拨:
众所周知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它给人们的启示:除了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敢于自己推荐自己之外,还有一个用人者能否为各类人才提供显示其才能的机会的问题。两相结合,必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编者借此想跟读者朋友说的一句话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我们要想得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是否也来点“毛遂自荐”的手段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