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回放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曾经多次派正规军八旗兵和绿营兵去镇压。但是,八旗、绿营在太平军面前连连败北。为了对付太平军,清廷出了个新招,即命令全国各省立即兴办地方团练,然后共同对付太平军。
当时,曾国藩是清廷的在籍侍郎,因为母亲病故,在老家湖南湘乡守丧。他得知清廷命令各省可以兴办地方团练的消息后,便以朝廷在籍侍郎的资格受命帮办湖南团练。不过多久,一支以洋枪洋炮装备的军队出现在湖南大地。这支军队叫做湘军,由水师和陆师组成。
湘军是曾国藩一手炮制的,它与清政府的其他军队完全不同。清政府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皆由政府编练,遇到战事,清廷便调遣将领,统兵出征,事毕,军权缴回。湘军则不然,其士兵皆由各哨官亲自选募,哨官则由营官亲自选募,而营官都是曾国藩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乡、门生等。由此可见,这支湘军实际上是“兵为将有”,从士兵到营官所有的人都绝对服从于曾国藩一个人。这样一支具有浓烈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的军队,包括清政府在内的任何其他团体或个人要调遣它,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湘军成立后,首先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太平军。在曾国藩的指挥下,湘军依仗洋枪洋炮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部分地区。为了尽快将太平天国的起义镇压下去,在清朝正规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清廷于1861年11月任命曾国藩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4省的军务,这4个省的巡抚(相当于省长)、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节制。自从清朝统治以来,汉族人获得的官僚权力,最多是辖制两三个省,因此曾国藩是清朝以来汉族官僚获得最大权力的人。
对此,曾国藩并没有洋洋自得,也不敢过于高兴,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审时韬晦。
事实上,曾国藩的韬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为当曾国藩率湘军攻占了湖北省城武昌的消息报告到清廷后,清廷上下就反响不一。咸丰皇帝喜形于色,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没有想到曾国藩这样一个书生,竟有这样大的本事,建立下如此丰伟功绩。”众大臣听皇帝夸奖曾国藩,其中有些人难免产生了妒意,而且有戒备之心,怕曾国藩的出现危及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有人在咸丰帝夸奖曾国藩后就不失时机地提醒说:“曾国藩在家为其母守丧时,已不是清廷的官员,这样一个在籍侍郎居然能一呼百应,从者万人,此恐非国家之福。”本来很高兴的咸丰皇帝听到这么一说,其脸色立即由晴转阴,很长时间陷入沉思,一言不发。曾国藩对清廷皇帝、大臣们的心态是很了解的,所以他在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非常谨慎。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皇帝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富有心计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和飘飘然。相反,他却感到十分惶恐,更加谨慎。他在这个时候想的更多的不是如何欣赏自己的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恐遭狡兔死、走狗烹的厄运。他想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曾国藩决心以历史作镜子,在功成名就之时,妥筹保身良策。曾国藩思来想去,采取了如下行动。(www.xing528.com)
一方面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曾国藩叫他弟弟一起回忆一下湘军攻陷天京后是如何度过那一次政治危机的。湘军进了天京(今江苏南京)城后,大肆洗劫,城内金银财宝,其弟曾国荃抢得最多。左宗棠等人据此曾上奏弹劾曾国藩兄弟吞没财宝罪,清廷本想追查,但曾国藩很知趣,进城后,怕功高震主,树大招风,急办了三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分试,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并发给全饷;三是裁撤湘军4万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这三件事一办,立即缓和了多方面矛盾,化解了很多危机。原来准备弹劾他的人都不上奏弹劾了,清廷也只好不再追究。这就是曾国藩叫他弟弟认真回忆的那次政治危机。现在他写信给他弟弟,要他尽快抽身引退,也是“以退为进”的上上之策。
另一方面他上奏给朝廷,说湘军成立和打仗的时间很长了,难免沾染上旧军队的恶习,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将自己一手编练的湘军裁汰遣散。曾国藩想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国藩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曾国藩的考虑是很周到的,他在奏折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但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必将有贪权恋钱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那么会产生多方面的猜疑,既有可能给清廷留下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尽忠的印象,同时也有可能被许多湘军将领奉为领袖而招致清廷猜忌等等嫌疑。
其实,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就准备解决曾国藩的问题。因为他拥有朝廷不能调动的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对清廷是一个潜在危险,清廷的大臣们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完全按照清廷的办法去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曾国藩的地位肯定也保不住。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清廷统治者的下怀,于是朝廷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去留问题时,清廷仍然委任他为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手段点拨:
曾国藩无时无刻不在玩弄着他高明的手段。先是奉命兴办湖南团练,成立湘军,但又恐辛辛苦苦筹办的军队被他人要了去,所以就采取“关系网”的军队编制,并非他曾国藩不能调遣,从而为他在清廷中赢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显赫地位,这是他的第一个目的。当曾国藩率军攻下南京城后,他趁机捞了很多油水,但为了释去一些人的疑问,并遭到弹劾,他再“吐”出一部分,急办了三件事,堵住了别人的嘴巴,从而释去朝廷的猜忌,此其二目的。曾国藩亲自上奏清廷遣散湘军,向朝廷表明心迹,他曾国藩是个无意拥军、不谋野心的朝廷卫士,再一次释去清廷统治者的疑心,相反还取得了朝廷的信任。至于个人问题,他故意不提半个字,清廷当然不好亏待他,以两江总督之职委任,这正中了曾国藩的一个下怀,这是他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