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陕西三原县是渭北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为关中之壮邑,是陆上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小长安”美誉。三原温氏家族“由商入仕”,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该家族为学讲究躬行义理,为人注重道德践履,是“三原学派”的重要力量。温自知(1597—1663),字与亨,号孟侯,又号景亦子,廪监生,明末清初陕西三原人,明代名臣左都御史温纯第三子,长于古诗文创作。温自知安贫乐道,布衣终身,李楷私谥“孝靖先生”。温氏后人温良儒所编《温氏丛书》第三集《族谱》对其生卒年记载较为详细:“(自知)生于万历丁酉三月二十四日卯时,卒于康熙癸卯正月十一日子时……配马氏,石泉知县马公守元女,继配孙氏达州守孙公光孝女,又张氏临潼处士张公诫女,合葬墓在恭毅公茔内。”[1]
温自知一生坎坷多舛,历经仲兄早逝、闯王之变、明清易代、家族式微等变故,但其天性澹然,秉持家学,尤为里人所敬重,在明末清初陕西文坛具有较高地位。张象魏《三原县志》[2]对其生平进行了客观概述,兹抄录如下:
温自知,字与亨,恭毅季子也。十龄丧父,一恸几绝。十九为博士弟子员。提学赏其《夏声赋》,来阳伯、赵子函、郭胤伯诸名流咸推重。入太学,与董思白、程端伯辈相善。西游朝那,总督杨鹤延为上客,欲以军功上太常,坚辞。庚辛之交大祲,捐钱谷活人无算。制二广柳车,掩骼数千。壬午,焚韦杜田券。惟义所在,毕力赴之。逆闯陷关中,榜掠诸绅士,籍民财,自知亦与焉。是时,闯踞秦府,逮者至,亲鞫于堂上,众谓不免。韩诗作《与亨系狱诗》忧之。及进见,对以先人宦资尽于龙桥。言甫毕,有朱衣金幞侍闯右者厉声曰:“知尔贫,可即宁家。”既出,询知朱衣者安定张国绅也,时为伪政府尚书。其初落魄,自知曾赒之,故脱于难。康熙元年,知县林遜开志馆,延自知纂修,稿未及半而卒。河滨李楷私谥“孝靖先生”。(www.xing528.com)
温自知自幼禀赋卓异,擅长诗文创作,文名重于一时。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按:刘绍邠《三原县志》卷十八著录,温自知有《海印楼志》《龙桥志》《三原志料》《获音》《获音续集》《海印楼文集》《朝那游草》《秋感倡和草》《东遊二记》《少华纪行》《少华游草》《北遊草》《八行图说》《七歌》《悲秋耦吟》《获音遗集》《获音代集》等十七部著作。另根据其子温树琴所撰《先考孝靖府君行实》记载,温自知还有《迪吉摘要》一书刊布。尽管温自知著述较多,但存世数量极少,目前仅存《海印楼文集》《海印楼诗集》《东遊二记》三部著述,且存世刻本大多稀见难得,亟需整理和研究。温自知生性极孝,尤为时人所赞。其父温纯、伯兄温无知、仲兄温日知辞世后,温自知历经数十年将父兄著述全部裒集付梓,刊布于世。朱廷璟撰《温孝靖先生诗序》记载“(温纯、温予知、温日知)绪业、遗文皆赖先生以传,以此知其孝矣”[3]。
时人对温自知为人为文给予极高评价。三秦督学许孙荃认为其“少而颖异,长而贯穿百家,肆力于诗,古文词益广其家学,而发为弘博绝丽之言,且敦尚节义,倜傥不群。笃行如范滂,友于如汜毓,乐施与,重然诺,有文举、子敬之风”[4]。同邑人韩诗赞誉其“为文博雅淹贯,伟丽浑雄,如入细柳,按辔徐行,而超逸之致复行于笔墨之外”[5]。钱天锡认为“与亨志感丝篁,气变金石多得之……感时触事,《二京》《三都》《五噫》《四愁》腾跃于笔端”[6]。岳映斗评价其诗歌创作“七言古,少陵之后劲也;五言近体,王、孟之响也;至七言近体,极俊、极朴、极淡、极老,直可方行天下”[7]。阅读温自知的诗文作品,语言典雅流丽,文气畅达锵然,征引丰富贴切。从其作品可知,温自知与王九思、李因笃、韩诗、李楷、岳映斗等人交往密切,与释道中人亦往来频繁。关于其文坛地位,清初关中大儒李因笃尊称温自知为“吾党领袖”,韩诗在《海印楼文集》序言中认为关中人文“未尝不为先生首屈一指”[8],可见温自知在明末清初陕西文坛享有良好声誉和崇高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