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宋朝仪与议政决策之制考辨

唐宋朝仪与议政决策之制考辨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小仙“入閤”一词在唐宋典制、礼仪类史籍中频繁出现,其关涉的朝仪制度与议政决策之制,在礼制史与官制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学界对此已有不少研究成果。[2]但迄今为止,对“入閤”含义及仪制之产生时间、缘由等,尚存歧义。[14]吴丽娱的《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在解释“入閤”时,亦肯定了《雍录》的意见[15]。事关皇帝重要朝仪与议政制度的“入閤”,仍有值得学界深入探讨,以求得共识的空间。

唐宋朝仪与议政决策之制考辨

沈小仙

“入閤”一词在唐宋典制、礼仪类史籍中频繁出现,其关涉的朝仪制度与议政决策之制,在礼制史与官制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学界对此已有不少研究成果。[2]但迄今为止,对“入閤”含义及仪制之产生时间、缘由等,尚存歧义。

“入閤”礼始于何时,从史料记载看,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浑言唐代,冠以“唐故事”,如《新五代史·李琪传》[3]叶梦得《石林燕语》[4]以及多种史料引用宋张洎之说[5];二是认为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如庞元英《文昌杂录》[6]、宋敏求《春明退朝录》[7]、王应麟《玉海》[8]等;三是认为始于天宝年间,如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9]、马端临《文献通考》[10],清秦蕙田《五礼通考》[11]等。四是认为隋代已有,如程大昌《雍录》[12]、赵彦卫《云麓漫钞》[13]

“入閤”之仪产生缘由之歧说,从史料看主要有二种:一是皇帝懒政晏朝,以天下太平、万机事简,无为守成为由,在便殿受朝礼;二是皇帝以朔望朝需荐食陵寝有思慕心为由,避正殿而入便殿行礼。(www.xing528.com)

而现代研究唐代朝参仪制的文章,承袭了古代“入閤”之歧说,如贺忠、金程宇的《唐代入閤礼仪考索》一文中第二部分“隋唐入閤礼仪”,利用了《云麓漫钞》及《雍录》中的材料,指出“隋朝和唐贞观年间已有入閤之语,而‘入閤’之制唐初即有。”[14]吴丽娱的《唐礼摭遗——中古书仪研究》,在解释“入閤”时,亦肯定了《雍录》的意见[15]。而杨希义在《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一文中,沿袭了清代秦蕙田《五礼通考》对“入閤”的考述意见,[16]认为“唐玄宗由于即位日久,惰性滋生,于天宝六载颁敕,将朔望朝参的举行时间推迟一刻进行,接着,又于天宝十一载下制,以‘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为由,将原来朔望日御宣政殿接见百官朝谒改为紫宸会见大臣,被称为‘入閤’。”[17]

那么入閤到底始于何时? 是廷议入閤还是朝参入閤? 是朔望入閤还是常朝入閤? 是隆礼还是一般朝参等,这些疑惑直接影响了对唐宋“入閤”的正确理解。事关皇帝重要朝仪与议政制度的“入閤”,仍有值得学界深入探讨,以求得共识的空间。

从记载材料看,朝仪“入閤”始于玄宗时期,在便殿举行,这两点意见基本一致。然对“入閤”之语来源的探究,则涉及到“入閤”词语的使用,经由一般用语转变为典制术语,从而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而朝仪“入閤”产生缘由是皇帝懒政晏朝入便殿受礼,还是因朔望日需荐食陵寝而改入便殿受朝,这就关涉“入閤”仪制是常朝入閤还是朔望入閤的问题,是确定“入閤”朝仪起始的关键,这一点也是历代对“入閤”朝仪制度质疑争论的焦点所在。下面就以上问题逐一加以考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