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寿山石雕技法-周彬的博古纽雕

清代寿山石雕技法-周彬的博古纽雕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博古,原指古代青铜器或工艺品上的一种装饰。从不多的文献记载可知,清代已开始出现寿山石雕的博古。清代漳州人周彬,字尚均,擅纽雕,其博古纽雕尤为精妙。凡作博古兽纽,在纹饰间或锦边隐微处刻署八分体“尚均”款。六方平印章,一般仅在印顶设计博古图案。

清代寿山石雕技法-周彬的博古纽雕

博古,原指古代青铜器或工艺品上的一种装饰。成语“博古通今”,意为通晓古今之事,形容学识渊博。而寿山石雕的“博古”,专指运用寿山石之浮雕、薄意等技法雕刻的博古纹。因自成风格,故单列于此。常见的博古纹样有:兽面纹、夔纹、龙纹、凤鸟纹、四神纹、变形纹、几何纹、博古花卉纹等。

博古纽
高山鸡母窝石

“博古”一词,最早出自宋代王黻的《宣和博古图》。此书成于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是第一部考证北宋御藏古器的金石图录,也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金石学著作。书中收录约八百件青铜器,并将它们的纹饰加以详细的分类与定名,甚至诠释了不同纹饰的含义,并探索了古人以不同动物作为纹饰的原因和目的,详细剖析传世青铜器的形制之美、纹饰之美、工艺之美。正所谓“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以意逆志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

博古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每个时期都会有不同风格的博古纹,就像绘画艺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画家有着不同的风格。

《宣和博古图》一方面为后世深入研究青铜器纹饰的文化深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另一方面也开启了其他艺术门类对于青铜纹饰的借鉴创作之门。可以说,《宣和博古图》在宋代文人典雅的生活追求与复古情怀刚刚兴起时,恰到好处地将青铜博古纹饰与其他艺术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将为神服务的青铜器纹饰融入文人的生活中,使沉睡了千年的青铜纹饰焕发了生机。也正因此,凡鼎、尊、彝、瓷瓶、玉件、书画、盆景等被用作装饰题材时,取《宣和博古图》中的“博古”二字,称之为“博古”,寓意高洁清雅。

博古纽
芙蓉

由《宣和博古图》可见,宋时曾经有一段时期盛行博古纹,博古纹的出现使中国传统的装饰纹样增加了一个新成员。这种题材自宋代产生后就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工艺品上,但是后来又没落了一段时间,可能那时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到明朝才逐渐兴盛,但整体的雕刻仍显青涩。康熙年间,社会比较和平,经济发展也比较快,人们的生活基本算得上安逸,所以在闲暇之余人们开始研究一些风雅之事,博古纹的发展在这个时候进入了黄金时期。从这一时期留下来的艺术品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博古纹大多有着吉祥的象征寓意,画风比较淳朴,通过艺术品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的那种快乐惬意的生活。

从不多的文献记载可知,清代已开始出现寿山石雕的博古。清代漳州人周彬,字尚均,擅纽雕,其博古纽雕尤为精妙。所制印纽善于抓住形态特征,大胆夸张,为鉴藏家所推崇,被称为“尚钧纽”。周彬作品风格华茂,他还常以国画写意法浅刀刻山水、花草、松竹,创“薄意”之先河。凡作博古兽纽,在纹饰间或锦边隐微处刻署八分体“尚均”款。时人认为“印纽以尚钧制作为第一,杨玉璇次之”,“纽作龙翔波中,下刻周围锦边锦纹,中暗藏‘尚钧’二字小篆文,制作精美生动”。周彬作品名重一时,多被宫廷所收藏,乾清宫便珍藏有他的《螭虎纽》,1953年该纽曾选送英国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出,为人们所钦重。潘玉茂,生活于清同治、光绪年间,侯官县(今福州市)西门外凤尾乡人,擅刻印纽,秉承周彬遗法,喜用圆刀雕刻,对兽纽、博古、浮雕及开丝、雕边很有讲究。潘玉进、潘玉茂相互切磋,共同创立了以“薄意”技法为代表的西门艺术流派,被后人尊为寿山石雕“西门”派开山鼻祖。潘玉进早年随潘玉茂学习寿山石纽雕技艺,对古兽、博古等印章雕刻很有见地,善作浅浮雕纹饰,生动活泼、极具神韵。林文宝雕纽,题材广泛,精于古兽、博古,凡鱼虫走兽皆可入纽。陈子奋《颐谖楼印话》评价他:“狮、虎、鱼、龙,绝肖古刻,博古仿佛于钟鼎彝器之纹。尤以印顶尖、圆、斜、扁之不同,依势肖形,俱能契古。”陈可铣(1895-1960),福州西门外凤尾乡人,幼受父陈宗泽、兄陈可访教导,学习纽雕,一开始仿林文宝之法,继而专于商周秦汉的古玺、钟鼎纹饰的研究。刀法深朴厚重,绝不倚重锤凿之功,纯用圆刀、半圆刀等修光刀具削刮成纽,完整地保留印坯原形。喜刻古兽,以螭虎、戏狮等为多。其印纽多作平台单兽,平台下常刻浮雕夔龙博古边纹,显得高雅古趣。由上可见,在寿山石的雕刻中,由于其本身材料的特点,创作者们更多地使用博古器物纹样作为装饰题材。当然,以器物本身造型作为寿山石博古装饰的情况也并非不存在,后来罗源雕刻厂生产的立体石雕鼎炉应是寿山石雕博古的发展。

博古纽
芙蓉石

寿山石上的博古纹以小见大,“格物致知”,富有隽永意味的文人气息。在潘惊石所创作的荔枝洞石朱雀博古扁章中,印台上所雕刻的朱雀图案显然受到了青铜器中凤鸟纹饰的启发,其长长的羽毛经夸张变形后修饰缭绕在朱雀周围,加之曲折的线条,令朱雀犹如沐浴在火焰中,又仿佛在翩翩起舞。在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七中提道:“四方取象,苍龙、白虎、朱雀、龟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鸟谓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可见这是中国传说中的神鸟。在《楚辞·惜誓》中也有“飞朱鸟使先驱兮”的句子,作者以朱雀为先导,去追求他所向往的境界——朱鸟作为人们的引导者与沟通者,不仅仅存在于青铜器中,也存在于文人所钟爱的寿山石印章中。

昔日的博古纹沟通的是人与天,而如今的博古纹则是寿山石艺术与文人情怀之间的桥梁,一枚寿山石博古章流露出的不仅是中国上古时期的神秘与肃穆感,更多的是明清时期文人金石收藏的审美情怀的复兴,“犹如铜器,古者淳厚,虽朴素而神气喜其韫藏,常邀百世之赏”。寿山石中的博古雕刻工艺同样如此,创作者往往取石中质地纯净无瑕者,以规则的高度概括的博古图案略作修饰,简练中款素雅淳厚之气顿生,非繁缛镂雕所能及。而如今博古寿山石作品逐渐受到收藏者们的追捧,也从某个角度反映出了时下收藏群体的审美取向。

2011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寿山石·博古百图》一书中描述博古章的雕刻流程如下:

(1)相石设计

博古印纽雕饰视所择印章形制而定,图形设计应充分发挥石形、石质的特点,依石就势。六方平印章,一般仅在印顶设计博古图案。雕饰图像应构图合理、疏密有致、古朴典雅,并注意与印章整体高度的比例美感。(www.xing528.com)

(2)印石平整

印石若在裁切时有倾斜,或上蜡磨光时印面留有蜡,应用砂纸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3)上石墨

构思确定后,雕刻师用尖细的毛笔在石上描绘,画出所设计的图形内容。

(4)勾形勒线

墨绘定稿后用尖刀沿着墨迹的外缘全图勾勒。勒线讲究运刀如书法中锋入石,行刀深浅适宜,要求稳、准、顺、畅地把轮廓勾勒出来,使图形明显地显现在石料上以便雕刻。

(5)剔地平底

勒线完成后,是剔地刮平地底的工序。即利用大小不等的直角斜口刀,削刮剔除线刻以外的空余石面。要求地底削刮非常洁净,凹底部分要平坦。

(6)开纹雕饰

按所表现内容的需求选用大小圆角刀或尖刀,施以各种刀法,将凸起的画面进行细致刻画雕饰,使纹饰线条婉转流畅,直处平整、转处圆浑,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以工整、对称、规矩为佳。

(7)清石磨光

根据设计,最后甄别去留,完善雕件。通过用几种磨光材料精心打磨,将石材的优美品质完全地呈现出来。既要磨去刀痕又要做到凹面和雕饰清晰,使其光泽悦目,圆顺舒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