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薄意艺术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风格特点以及欣赏价值,在寿山石雕刻技法中自成体系,并从众多的民间工艺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是寿山石雕刻的一种专用技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薄意”,也称“刀画”。薄意从浮雕技法中逐渐演化而来,为寿山石雕所独有,区别于中国其他石种雕刻的技法。薄意雕刻作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也正因如此,优秀的薄意雕作品往往刀法流利、刻画细致,画面效果影影绰绰,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备受金石画家的欣赏和推崇。
薄意作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独特的雕刻技艺,通过技艺超群的雕刻者将技术标准和审美价值相结合,一方面表现出石材的自然美,另一方面又呈现出雕刻者技艺的人工艺术美,拥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该技艺是在清朝末年从众多的雕刻技艺方法中深化而来,经过民国的发展,直到现在,自成一体,在寿山石的雕刻中别具特色。
(1)薄意的起源
寿山石雕当中的阴刻技法应似“薄意”雕刻技法的起源。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薄意之法,发端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周尚均。他在印台四周雕刻浅浮雕锦褥纹和环边不断纹或其他图案,开创了薄意艺术的先河。早期的薄意技法意境呆滞简单,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也奠定了薄意雕刻的基础。薄意雕前期发展比较缓慢,整个清朝期间的寿山石薄意雕刻技艺都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雕工不细腻,整体构图排布不灵活,机械刻板,因此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雍正皇帝的玺印中有这样几方:第一个时期制作的“恭临皇父御笔”“御赐朗吟阁宝”“谦斋”,依自然石形及色泽,刻山石、老松、楼阁、人物,许多地方采用阴线装饰,景物画面充满整个印石,虽然布局稍嫌呆板,缺乏变化,线条刻画亦不是太流畅,但已经有了薄意雕的雏形;在“万国咸宁”“用中”“建中于民”“和四时”“诚求”这五方玺印中,前两方雕刻的是山水人物题材,其人物采用高浮雕手法,背景山水则用浅浮雕技法表现,层次分明;后三方雕刻的是纯山水题材,山石耸立,树木婆娑,江帆远影,水榭楼台,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浓淡有致,平朴之中见韵致,虽然大多采用的是阴刻手法,但已是相当精致的薄意作品。
生命续歌
汶洋石
同治、光绪年间,“西门派”鼻祖潘玉茂兄弟专事深刀雕刻,继承发展了浮雕技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种图饰,但也只是用以掩盖石料的瑕疵。到了清末民初,胆识过人的西门人林清卿,面对寿山石雕的旧法弊病毅然放下刻刀,转而学习水墨画,钻研画理以及书法篆刻。融会贯通之后,专攻薄意,遂将薄意艺术推上新的高峰,成为一代薄意大师,人称“西门清”。他吸收了中国画艺术的精髓,融雕、画、书于一体,以刀代笔,既“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又将薄意艺术提升到新的高度,促进了薄意技艺的发展,使薄意真正成为寿山石雕中独门别类的艺术形式。
林清卿的薄意技术老辣、刀法精准,雕刻出的作品清新隽永、典雅细致、气象万千、意境深远,不但雕刻技艺精巧细致,还具有创新意识,赋予了寿山石雕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薄意作品至今仍被中外收藏家视为珍品。书画鉴赏家龚礼逸赞其:“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璇)、周(彬)二家别开生面者。”当代书画大师陈子奋赞其曰:“花卉之妩媚生动,虽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亦静穆深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可以说,林清卿的薄意作品把美石、精工和中国诗、书、画的意境融为一体,大大丰富了薄意的表现技法,将薄意雕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2)薄意的审美内涵
薄意作为寿山石雕的一种特殊的雕刻技艺,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寿山石是一种珍贵彩石,它仅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寿山乡,故产量十分稀少,价格较高。石材的大小对其价值有决定性作用,“石中之王”田黄石甚至以克为单位计算其价,所以雕刻师在雕刻加工珍贵稀少的品种时,往往要尽最大可能地依据石头的原形展开加工,尽量少运用切除分割的手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寿山石价值的损耗。石材的表面难免会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纯的色块、斑纹,即便是田石、水坑冻石之类名贵石种也难求纯洁无瑕。倘若这些瑕疵出现在印体部位,无法通过纽雕加以利用或遮掩,而不施以艺术处理势必影响到石章的品级,过分雕琢又容易损坏宝石的天然纹理。在这种情况下,雕刻者需要尽可能地除掉或者是避开瑕疵部分,而又尽力维持石章的原貌展开雕刻加工,于是薄意就成了最理想的装饰方法。
薄意的整个发展历程,就是薄意雕刻技法追求“意境”的过程。所谓“意境”,指的是追求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若有若无的朦胧之美。而薄意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这种对美的追求。寿山石质感温和透亮、纹理走向活泼大气、颜色斑斓多彩,本身便具有极强的自然美感。薄意雕刻技法恰恰能很好地保持寿山石的天生丽质:薄意犹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国画,取材广泛,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瓜果等,讲求意境,运用寿山石天然的色泽、纹理,巧妙地利用裂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精心设计安排布局,化腐朽为神奇,在无形与有形之间营造朦胧之美。一方面,薄意雕追求自然,注重雕刻技巧的“曲面势争分毫”,尽显材质的线条之美,从观感、手感、情感等角度抒发由寿山石材而得的感悟。另一方面,薄意主动经营设计画面的意境,注重实施主体内心的自觉性,与自我相互认可,彰显对“意”的追求,从而将寿山石雕的审美提升到人格化的层面。雕刻者对于形态规则的掌握、雕刻方法的归纳利用、对美的鉴赏能力等,将“薄意”的内涵于某种特殊的环境与体验中以审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化了寿山石薄意雕刻的意蕴,提高了审美趣味。
薄意作为一种雕刻技艺,将刀画技巧和审美价值相结合,广泛应用于寿山石雕刻中。对寿山石薄意雕的历史发展过程、审美价值和文化韵味的探讨,对于继承、发展、创新寿山石雕甚至于中国工艺美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入探寻薄意的起源、寿山石薄意雕刻技艺的内涵及其对“意”的追求,能够促进当下寿山石雕的创新与发展。
(3)薄意的特点
薄意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介于立体的“雕”和平面的“画”之间。薄意把中国画的抽象画理融于具象的石头之中,将人间万象浓缩于方寸之间,以刀代笔,在寿山石表面薄刻作画,别有一番神韵。每一件薄意作品都是一幅画、一首诗。
“薄意”,其名就很好地概括了它的特点——“薄”和“意”。“薄”指的是雕刻的层次浅而薄。寿山石雕艺人只是用浮刀在石面很薄的一层上巧施技艺,刀法流利,线条酣畅,刻画细致,与其说是在雕刻,不如说是在石头上绘画。也正因为薄,才显得更有意趣,更显出了它“远观形色,近看雕工”的独特视觉享受和艺术效果。“薄为刻意”,“意”才是薄意的精髓之所在。
薄意的具体特点有:一是选材严,多选优质石材,如田黄、芙蓉、鹿目田、荔枝冻等,有皮者尤佳;二是技法高,许多田黄石珍品多出于寿山石雕大师之手;三是相石精,寿山石中的冻石、田黄、芙蓉等名贵稀少的石种,价值极高,雕琢之前,必须认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点处理等,因此有“雕人眼视不敢琢,审曲面势争分毫”之说,在切磨成形的章面,应发挥雕刻师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构思设计,充分利用寿山石的纹理、巧色等特点,用毛笔在石面上描绘出画面;四是清石细,根据腹稿设计,甄别去留,完善雕件;五是作画美,即用笔在石材上画稿,要求画面精美;六是勾勒轻,以尖刀代笔,在画笔线上浅勾勒线条以定位。薄意的构图布局注重意境和气韵,与中国画同理。景物的层次一般不宜重叠过繁,交织过密,石坯上的裂纹、砂格要尽量遮掩,“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要做到繁而不乱,简而有致,章法典雅,整洁挺秀,将雕艺与画理融为一体。这是雕刻师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长期实践的体现;七是核稿、磨光尽善尽美,校对效果时,有皮者以水核之,无皮者则以粉末核之。只有通灵之石加上高超的技艺,薄意作品才能真正达到“心开一境技不薄,清新隽永意无穷”的境界。著名书画金石家潘主兰如此评价薄意:“言其意,自以刀笔写意为尚,简而洗脱且饶韵味为最佳,耐人寻味以有此境界者。”薄意虽然说得是技法,然而更多的是指作品最后所达到的意境,是由技而入道的一种升华与超越。(www.xing528.com)
(4)薄意雕刻方法
薄意既重“刀”,又重“画”。创作者既要有深厚的中国画和中国文学的功底,又要有运刀如笔的娴熟技艺。
依石而居
芙蓉石
薄意作品的创作方法一般分为相石构图、勒线定稿、起地分层、开丝刻画、核稿拓片、磨光成品等几个步骤。
① 相石构图
即根据石形、石纹、石色把握石坯的全貌,进行布局构图,并用毛笔在石面上勾画出景物图形的样稿。
薄意是雕画结合的艺术,布局构图注重意境和气韵,因此更加讲究“相石”。薄意的整体布局要求繁而不乱、简而有致、清新隽秀。薄意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善于扬俏藏拙。因此,相石构图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寿山石的纹理、俏色等特点,尽量遮掩石坯上的裂纹、砂格,做到“按材施艺,因色构图,避格取巧,掩饰瑕疵”。这需要艺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
② 勒线定稿
即用尖刀顺着样稿的墨迹勾勒出一道仔细、准确而明显的线条。勒线的目的主要是定位,为后面的雕刻划定轮廓,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勒线要求运刀稳健、精确流畅,刀痕深浅适中。熟练的老艺人甚至可以不勾墨线,凭借丰富阅历与经验,直接以尖刀代笔浅勾线条定位。
③ 剔地分层
剔地,又称“起地”,是用平刀、铲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种刀具,削刮勒线以外的空余石面,让景物部分微微隆起于石面。这是雕刻的关键步骤,其主要目的在于分开层次。剔地的深度是需要把握的重点。薄意,顾名思义就是“薄”,在薄的基础上去体现作品美,因此,剔地不宜太深。另外,由于薄意所选石材多为珍贵佳品,如田黄、水坑和山坑冻石,艺人要惜石如金。另外,过多雕琢也会损坏石头,影响效果。剔地也不宜太浅,否则体现不出景物的层次,容易模糊,一般以0.5毫米~1毫米为适度。剔地还需根据石材的形状来掌握。自然形的石材,剔地要随石形起伏,而方形石材的剔地技法比自然形的难度要大得多,要求运刀严谨,一丝不苟,完成后的底面必须平薄完整。除此之外,刀法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最终效果。剔地在刀法上讲究均衡顺畅,起伏有度,线条清晰明快,力求一气呵成,干净利落。
④ 雕饰开丝
雕饰是针对不同的景物选用不同的刀具和刀法,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浅刻雕饰,或洗练概括,或精雕细刻,或疏密相间;或正刀,或侧刀,或逆刀;深浅快慢,起承转合,浑然天成。薄意的开丝刻画是通过阴刻刀法在石头表面体现书法、绘画的用线效果。这一步骤是用尖刀或半尖刀阴刻、开丝,精细修饰,主要针对花蕊、叶脉、苔点、枝干以及人物、动物的眼睛、鬓发等细节部分。雕刻开丝后的薄意作品,阴阳向背,立体感十足,更有一种微妙细腻、笔墨渲染的意趣。
⑤ 核稿拓片
核稿就是校对作品与构思设计的思路是否相符,以及达成的效果如何。“有皮者用水,无皮者以粉末核之。”一般用水将作品打湿,以便更好审视作品。若有不足之处,则加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雕刻师在作品基本完成后,一般会将薄意作品的雕刻画面用宣纸等薄纸拓印下来,称为“墨拓”。留在纸上的印迹就是“拓片”,拓片可以充分表现薄意作品的各种效果,既有刀法韵味,又有笔墨情趣。拓片既可作为资料保存,又可当作单独的艺术品欣赏。另外,雕刻师通过观察拓片,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弥补。
⑥ 磨光成品
因薄意作品浅薄如画、细腻精致,所以其磨光的手法比其他雕刻技法要求更高。既要提高亮度,又要保持刀法的走向和景物的远近疏密,更要保留刀法的韵味,完整地表现笔触与墨韵,体现出作品的气质和神韵,故有成就的薄意雕刻艺术家多由自己磨光,而不请他人代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