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寿山石圆雕:立体表现与多技法相结合

寿山石圆雕:立体表现与多技法相结合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朝的石俑。作品不论从前观,还是从背部看,都一样的和谐自然,是一尊令人叹为观止的圆雕杰作。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石圆雕之中,使之风貌一新。实际上,许多作品往往是圆雕技法与浮雕、链雕、线刻甚至薄意等其他技法并用的。

寿山石圆雕:立体表现与多技法相结合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物体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中看到物体的各个方面。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雕刻时要特别注意作品的各个角度和方位的统一、和谐与融合,使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全方位的“透视”。圆雕作品在艺术上强调整体表现,任何一个视点都要十分讲究结构与透视,极富立体感,具有生动、逼真、传神的特点。

从研究古代的寿山石雕可知,与殷、商、周、秦、汉、唐的百雕一样,圆雕也是寿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

寿山石的圆雕始于南朝的石俑。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是最早的寿山石圆雕作品。之后寿山石雕仍以圆雕为最主要技法,特别是清代,寿山石圆雕已经十分成熟。清初的许多寿山石雕刻大师均有很多圆雕代表作,如杨玉璇的《僧人卧像》、周尚均的《弥勒》、魏开通的《伏虎罗汉》、魏汝奋的《数珠罗汉》等,这些圆雕杰作以形象生动、刀法娴熟而举世闻名,至今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珍藏。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福州市博物馆也收藏有杨、周、魏、董的传世之作,都显示了清初寿山石圆雕技艺的高超。如魏汝奋的《数珠罗汉》,人体比例准确,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面额饱满,两眼微闭,鼻宽且丰,两唇微翁,欲言又止,表情异常生动;衣纹用刀流畅,富有动感。作品不论从前观,还是从背部看,都一样的和谐自然,是一尊令人叹为观止的圆雕杰作。可见这一时期的石雕艺人已善于利用巧色,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无色部分雕刻罗汉肌体。有的还在罗汉趺坐的蒲团上描花巧填金粉。杨玉璇更在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庄严辉煌。

“东门派”鼻祖林谦培及其传人林元珠、郑仁蛟、林友竹等都是圆雕高手,他们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林培谦的圆雕人物多以仙佛人物为题材,风格受杨玉璇的影响,并有明代德化瓷高手何朝宗遗风。造像重于传神,造型颅著身短,形象比较肥大,衣纹如行云流水般流畅飘逸。林元珠还在圆雕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结合的“立体雕”,用于表现民间传说、故事、戏曲情节等。郑仁蛟则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长处,融于寿山石圆雕之中,使之风貌一新。

东、西门派在刀法艺术上均有较大突破,在使用尖刀、圆刀的不同技法上形成“朴、简、化、凌”等艺术特色。如林谦培运刀朴茂,潘玉茂运刀简炼,郑仁蛟运刀浑化,林清卿运刀凌厉,他们都能把圆雕作品的内在质感完美地表现出来。(www.xing528.com)

传统的圆雕最近于实物的主体,有的将现实中的物体等比例缩小或放大,所雕作品逼真如实物;有的汲取传统,人物造型独特;有的吸收国外抽象雕塑审美,富有时代感。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将原石全方位雕琢,特别富有立体感,所以圆雕选择的“石材”要足够饱满,然后按比例“打坯”。圆雕的“打坯”是很讲究的,特别是大型的圆雕作品,有的要先做泥稿,“泥稿”完成后,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选择石材的厚度是保证雕品有如实物的先决条件,然后在选好的石材上“打坯”。“打坯”的目的是确保雕品的各个部件比例和谐统一,比实物更传神。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可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现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陈礼忠的《春声赋》等都是成功的大型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实际上,许多作品往往是圆雕技法与浮雕、链雕、线刻甚至薄意等其他技法并用的。为了讲究造型的准确、生动,为了应物象形、因材施艺,寿山石雕刻者们要在纯熟运用圆雕技法的基础上,将镂雕、链雕等多种技法融会贯通地完成,如冯久和的《猪崽满圈》、林发述的《三仙醉酒》等都是寿山石圆雕的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