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因产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寿山村而得名,其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性坚而韧、柔而易攻,非常适宜雕刻,历来为雕刻家所钟爱。
寿山石矿床分布于寿山村周围的群峦、溪野之间。寿山石属火山热液交代(充填)型叶蜡石矿床。根据地质研究,距今1.4亿万年的侏罗纪,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其后,在火山喷发的间隙或喷发结束之后,伴有大量的酸性气、热液活动,交代分解围岩中的长石类矿物,将K、Na、Ca、Mg和Fe等杂质淋失,而残留下来的较稳定的Al、Si等元素,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或重新结晶成矿,或由岩石中溶脱出来的Al、Si质溶胶体,沿着周围岩石的裂隙沉淀晶化而成矿。矿石的矿物成分以叶蜡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寿山石脉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不同的地质作用造就了不同品种的寿山石。
寿山石独居福建省福州北部山区,地质勘探结果表明,福州的寿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北部与连江、罗源交界的“金三角”地带,以寿山村为中心,北至党洋,南至月洋,东至连江,西至汶洋村,方圆不过十几千米。有寿山产区、月洋产区、党洋产区等三大产区。寿山石的种属、石名很复杂,根据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寿山石三坑主要品种表》,按石头生成的地理条件将寿山石分为田石类、山坑石类和水坑石类,有一百多个品种。其中田黄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之六德,而田黄石、芙蓉石有“石帝”“石后”之称。寿山石质地细腻柔美,纹理多姿,色泽万千,有“国色天姿”之妙,素有“天遣瑰宝”“石中之王”之美誉,是我国的“四大名石”之一,被列为候选“国石”之首和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首。
伴随着寿山石的开采,寿山石雕刻艺术逐渐发展,并以其独特的意蕴成为福州重要的文化名片,与脱胎漆器和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宝”,为闽都文化增光添彩,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始于何时,至今未有定论。此事说来话长,得由福州出土的南朝“石猪”说起。
1954年,在福州仓前福建师范学院桃花山工地发掘了一座南朝墓葬,出土的殉葬品中,发现有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作平地卧伏状,系用寿山石中的老岭石雕刻而成,形制简易粗陋。在此后的数年中,又从福州各处的15座六朝墓葬中陆续出土一批类似的“石猪”。到了1965年,更在发掘北郊二凤山工地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同类的“石猪”一对,同时出土的还有刻上“元嘉二十二年乙酉”字样的纪年墓砖若干。“元嘉”为南北朝时宋文帝的年号, “二十二年乙酉”为公元455年。由此可见福州寿山石的开采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www.xing528.com)
有的研究寿山石的学者认为,寿山石的雕刻史在1500年以上的论断可以成立,但开采史上限定于南朝,证据尚不足。理由是,老岭石是寿山石中一种劣质石,分布面广,且有多处裸露于地层表面,拣拾一些剥离石块进行雕刻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能算作有目的开采。而坚持寿山石开采始于南朝的学者则认为,福州发掘的十余座南朝墓葬均有小石猪出土,这说明以寿山石小猪为殉葬品已是南朝的一种普遍习俗;开采老岭石(即使表现为“拣拾”)以应雕刻殉葬品的需要,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拣拾”是开采的最初形式,必然要发展采掘,如深洞开掘等。在以上两种意见之争尚未有结论之时,又有一件寿山石翁仲俑从福州古墓中出土,石材也是老岭石,形制与汉代的玉雕翁仲一样,一些考古学者推测为汉代的遗物。如果这个推测能得到证实,那么福州寿山石的开采史和雕刻史的年代上限,又将大大地向前推移。
历史上寿山石开采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始于南宋。成书于宋淳熙九年(1182)的梁克家《三山志》记载:“寿山(在)稷下时里……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五花石坑,相距十余里,红者、绀者、紫者,惟艾绿者难得。”编纂于宋理宗年间(1225—1264)的《方舆胜览》,将寿山石列为福州的著名土产,与荔枝、素馨、茉莉、海盐一并介绍。再就是朱熹的女婿、南宋著名文人黄榦的《寿山》诗云:“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这些宋时的文字,记载了当时寿山石开采的情况,极为可信。到了后代,一些文献更记录了宋时的开坑、造器等盛况。如清代高兆《观石录》记载:“长老云:‘宋时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辇致巨石塞其坑,乃罢贡。’”毛奇龄的《后观石录》亦云:“宋时故有坑,以采取病民,县官辇巨石塞之。”前后两册《观石录》讲的是同一件事,但细察起来,含意略有不同:前者说了开采寿山石中的官民矛盾,是民辇巨石塞了坑;后者说的是上下层官僚间的冲突,即上方开坑取石,县官辇石填坑。但两说都肯定了宋时寿山石开采的盛况。只是到了南宋后期,由于石工和地方官员的抵制,寿山石开采才逐渐被冷落。清康熙朱竹宅的《寿山石歌》说“南度以后长封缄”,指的就是此事。福州宋墓出土的随葬石俑颇多,石材除老岭石外,还有紫覃石、高山石,甚至有牛角冻、月尾、艾叶绿等上品;其形制高大,有的石俑高竟达40厘米。由此也证明了宋朝曾出现寿山石开采的高潮。
元明之时,寿山石开采已不是官家组织的大规模采石活动,而多是寿山农民的农耕之余的零散采集。珍贵的田黄石就是在明时被发现的。清代施鸿宝的《闽都记》曾云:“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曹节愍公(曹学佺)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
到了清初,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商贾、权势者的介入,寿山石的开采又出现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先是民间的采掘,《后观石录》记载:“康熙戊申,闽县陈公子越山(名日浴,字磐,故黄门子),忽赍粮山中,得妙石最夥,载至京师售十金。每石两辄估其等差,而数倍其值,甚有直至十倍者。”此时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州,对于寿山石的索取表现为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强藩力取如输攻……日役万指佣千工。掘田田尽废,凿山山为空,昆岗火连三月烽,玉石俱碎污其宫。”(见清查慎行《寿山石歌》)后来耿精忠叛清,清朝派了康亲王杰书率兵入闽平叛,八闽一时成了杰书的天下。此人及其部属对寿山石的追求,与耿精忠相比毫不逊色。《后观石录》云:“自康亲王恢闽以来,凡将军督抚,下至游宦兹土者,争相寻觅。……于是山为之空。”“凿山博取,而石之精者(随之)出焉。”石的品种空前丰富起来。“石有类玉者、珀者,玻璃、玳瑁、朱砂、玛瑙、犀若像焉者。其为色不同,五色之中,深浅殊姿。”(见清卞二济《寿山石记》)寿山石的品种在前后《观石录》中记述已有数十种。清代福州学者郭柏苍在其《葭跗墓堂集》和《闽产录异》中列举了在清中叶嘉庆年间,其亲见的寿山石品种,亦达20余种。但到了晚清,寿山石的开采又消歇下去。
民国期间,寿山石的开采逐渐复苏。据有关资料记载,1917年,寿山一年出产雕刻用石3000斤,品种有40余种,采掘坑洞达140余处。但是自抗战爆发后,寿山石的开采一落千丈。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寿山石名闻海外,石价跃升,达到了以前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开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的采石热潮。最兴旺时,全村除了老幼外,几乎所有男女都上山采石,出产品种已达百来种。断产许久的芙蓉石又恢复出石了,还出现了寿山石开史上从未有过的上等好石荔枝洞等。这时又一次掀起了挖田黄热,给村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乡村出现了一片繁荣兴旺的好景象。正如金石家潘主兰先生所言:“往时尚见竹篱茅舍,今已高楼广厦,美轮美奂遍一村。玉宇风清,石得时愈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