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很多,有恒流法、恒压法、准恒压法、分段电流充电法、浮充法、均衡充电法等。
恒流充电法。自始至终保持恒定不变的电流,此法在开始时充电电流过小,而充电后期电流又过大,不仅充电时间长,而且析气量多,能耗高,充电效率低(不大于65%),密封免维护蓄电池不宜采用此法。为此,经改进又采用“分段恒流充电法”,在充电前期用较大电流,充电后期可将充电电流减小,避免上述缺点和对蓄电池不利的影响。此法又称“递减电流充电法”。
恒压充电法。每只单体蓄电池均以某一恒定电压充电,初期电流相当大,随时间而逐渐减小,充电终期只有很小的电流通过,充电过程中不必调整电流,充电过程中析气量也很小,充电时间短,能耗低,充电效率高,可达80%,8h可完成充电。但单独使用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不适合放电较深的蓄电池充电;不适合数量多的蓄电池充电;不能达到使所有蓄电池均衡。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组当然也不适于恒压充电。
恒压限流充电法是恒压充电法的改进。在充电器与蓄电池间串接一个限流电阻,电流大时,电阻压降大,从而减小了充电电压;电流小时,电阻压降小,自动调整充电电流。
上述方法只能作为正规方法充电,若充电时间较长,则不能适应电动自行车行驶途中补充充电的要求,因此除去每天进行正规充电方法以外,还需要找出一种更适合于电动自行车行驶途中,在短时间内即可补充足够电能的方法。公共充电站必须能使电动自行车在短时内得到足够的续驶能力,或是在临时休息时间内,用自己的快速充电器补充足够的电能。这种方法称为快速补充法及快速充电法。
下面介绍几种适合于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的充电方法。
1.快速补充法
用较大电流在短时间内对蓄电池补充电量。由于铅酸蓄电池能耐较大的充电电流,所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午休息时对蓄电池进行补充,该法的充电电流I由下式确定:
I=C/t
式中,t为补充充电时间,单位为h;C为已消耗的容量,单位为A·h。
如果午休可以利用的充电时间为1.0h,已经消耗的能量为4A·h,则充电电流应为4A。
2.快速充电法
又称脉冲充电法,是用脉冲电流对铅酸蓄电池充电(图2-3)。短时间对蓄电池充电,既不能用恒流大电流,也不能用较高的恒压,否则蓄电池升温很快,会损伤极板并浪费电能,故采用脉冲大电流及负脉冲放电消除极化。这种充电方法可以达到的效果,跟用较长时间小电流充电在正极得到的PbO2含量相同,也就是得到的容量是相同的。脉冲实际上是一个正脉冲电流,其电流值采用1C,最大可以达到5C,以不使电解液温升过高(45℃以下)。使用这样大的脉冲幅值,在开始阶段,用一段长脉冲,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容量的80%左右,以后则变为短脉冲,如图2-3所示。脉冲(即电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交替通断。断开后间隔短暂时间,再加一个短的反脉冲电流,对极板和电解液去极化,消除H+离子,防止游离H+进一步结合成氢气附着于负极板表面,影响电化的效果。
脉冲加短时反脉冲去极化的充电法,克服了连续充电多耗能、产生气体、产热和有损极板的缺点,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密封型的铅酸蓄电池。
图2-3 蓄电池快速充电脉冲及电流波形示意图
蓄电池脉冲充电法的充电电流采用1C以上的大电流,充电时间为1~2h。下面简略介绍快速充电法的原理、过程和要求。
(1)原理 快速充电法的充电过程中,极板的电位发生变化,主要是正极电位随充电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正极电位升到一定值时,达到“产气点”。H+离子将获得电子变成H2气体,反应过程如下:
PbSO4+2H2O→PbO2+H2SO4+H2↑
产生的气体聚集在负极的周围,形成气体吸附层,阻碍着Pb2+离子和OH-离子到达极板表面。另一方面,氧气也在正极表面形成气体吸附层,这是由负极活性物质在电流作用下产生OH-负离子冲向负极,失去一个电子而在电解液中互相结合,形成O2,当负极表面O2浓度达到某一定值时,在电流作用下分解成H2O+O2↑,产生H2O和O2的电压值称“出气点”。这时如果在H+和OH-还未形成H2↑和O2↑,充电电流加一个反脉冲电流,使负极在瞬间有一个短暂的正电位,而正极电位瞬间变低,也就是瞬间放电,使极板内的H2SO4消耗掉一部分而降低硫酸溶液浓度,出气量减少时反向电流离解H2和OH-,使H2给出电子变成H+,再与OH-离子结合生成水。O得到两个电子变成O2-,在正向电流作用下,与Pb4+离子结合生成PbO2。这样使正负极板在瞬间都消除了极化,然后,又立即转入充电过程,如此反复,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永远不会升温、产气,并能达到大电流充电的目的。这种方法优于任何一种充电方法,且不会加快极板的老化。
应当指出的一点是:瞬间短脉冲反向电流只是消除极化,并且要恰到好处,同时又不致达到极板放电的地步。
(2)原则
1)在全充电过程中采取去极化措施,蓄电池随充电时间的延长而适当地降低充电电流值,大电流充电只能延续几秒,最多几分钟。
2)去极化措施应当自动适应全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初、中、后期各不相同。初期极化小,放电要低,否则会过放电;中期极化渐强,放电应随之加强;后期极化最强,去极化应更强,否则会去极化不足。固定的脉冲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3)蓄电池电压达一定程度时,极化也达到一定程度,这时应及时自动停充并放电去极化。去极化电压上限应低于“出气点”电压,即去极化措施应能抑制过电位,使电压不会达到“出气点”,应在“出气点”电位以内即行去极化。而达到或超过“出气点”电位再去极化是不适宜的。
4)去极化是有限度的,收到一定效果,端电压降到一定值时,即应适时转入再充电状态。
(3)快速充电的方法 根据上述原则,具体程序可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稍有差异,大体如下:
1)高幅值(2~4C)、窄脉冲(0.0001s以下)放电去极化。(www.xing528.com)
2)低幅值(1~1.5C)、宽脉冲(0.01s以下)放电去极化。
某充电器采用的模式举例:
①采用瞬间大电流(2C)充电,当端电压接近并低于“出气点”电压时,停止。
②停止时间0.01~0.02s。
③以0.1C、脉宽为0.015s小电流反向放电。
④放电后停约0.01s自动进行端电压检测,若放电后蓄电池端电压未降到一定值,应再自动进行一次放电。
⑤如果已降到规定值,则转入再充电。
如此循环,直至容量检测合格,充满后自动停充。
3.智能充电法
采用了过去未用过的,但蓄电池可以接受的充电技术——动态跟踪技术。应用du/dt技术,充电系统由充电器与被充蓄电池组成二元闭合回路,充电器根据蓄电池状态确定充电工艺参数,使蓄电池始终处于可接受充电电流曲线附近,且几乎无气体析出的条件下充电,做到既节省用电又不损伤蓄电池。
du/dt检测,就是在充电后期检测蓄电池端电压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对铅酸蓄电池,du/dt很小,越是完全充电,du/dt就越小。只要确定了du/dt值,充电深度就基本确定。
4.均衡充电法
这是针对由多个单体联成的蓄电池组。各单体蓄电池间有内在因素的差异,而充放电条件是均一的,故使用一定阶段后,活性物质便会出现充放电深度的不同,结果是相应地出现极板反应不均衡状态。另外,单体蓄电池间充电特性也有差别,某些单体蓄电池极板充电不足。故应在正常充电结束后,再用20时率电流继续充电1~3h。这种方法也称“过充电”,它能使各单体蓄电池达到或接近一致,是比较理想的补救措施,并可发挥每个单体蓄电池的最大潜力。这一措施对电动自行车配套蓄电池组很重要,因为电动自行车的配套蓄电池都是多个单体蓄电池组合成的,不均衡现象不可避免。
均衡充电间隔时间,可视蓄电池容量变化状况而定。如果发现蓄电池容量有变化,但却不是温度的影响,出现行驶里程减短、电动机驱动力减弱等现象,就应当进行一下均衡充电。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变化的,每3~6个月进行一次均衡充电是有好处的。
均衡充电实际是采用小电流(约20时率的电流)进行1~3h的充电过程,均衡充电不能频繁进行。
5.四阶段充电法
这是清华大学研究试验的方法,也称四段充电法或算法智能充电技术。对铅酸蓄电池充电,采用多段恒流、定压、脉冲充电算法最有效。
四阶段充电基于以下四种状态:
1)当铅酸蓄电池电量很少时,蓄电池可能已经处于受损状态,应采用小电流充电,有利于激活极板物质,部分恢复受损蓄电池单元。
2)当蓄电池电量较少时,用大电流恒流充电,使之在短时间内充入大量电量而不致损坏蓄电池,具体算法采用多段恒流充电法,多段恒流有利于充入更多的电量。
3)当蓄电池电量较多时,应采用定压充电,随充电过程的延续,电流会逐渐下降,保证不发生过充。
4)当蓄电池电量充到很满时,改用PWM充电算法,它不仅比小电流充电算法快,而且充得多。
基于上述四种方法,他们采用的是P、PI、PID算法,以保证电流/电压恒定。
充电初期阶段,蓄电池处于恒流充电状态,控制器对充电电流精度要求不高,可采用P算法。但在任何阶段,控制器都必须不断检测三项关键技术指标:电路是否出现断路;蓄电池是否出现不均衡;蓄电池是否达到规定的安全电压。
目前在市场上有很多充电控制模块,只要接上适当的电路,即可组成性能优良的充电器,从经济角度出发,采用了普通单片机。该智能充电器采用以8×C749单片机为核心的电路。8×C749单片机具有2KB ROM或EPROM,64B的RAM,21个端口,可作状态显示、输出;一个计时器/计数器,可实现延时功能;五路8位A-D转换,可作电压、电流、湿度检测输入;8位PWM输出,经滤波后可作反馈电压。8×C749单片机还可检测蓄电池组中电量不均衡状况,并能采用均衡充电法,使电量足的蓄电池少充电、电量少的多充电。
可以说,该充电方法和充电器综合了前述所有充电方法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充电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