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数千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经验,宏观地把握数千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史,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以友好往来为基本取向。数千年来,中国同世界各国发生了较为广泛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无论是大型的还是零星的,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基本上是和平友好,有来有往。但毋庸讳言,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战争和掠夺,有外邦入侵,也有中国官府的对外征伐,战争也往往带来文化交流的机会,战争的过程也同时是文化交流的过程。不过,就总体而言,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友好往来的状态下进行的。
第二,宗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宗教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在意识形态中的一种特殊的、虚幻的反映,它富于调和性、重超越、重和平,因而在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正式交往中往往容易以宗教文化的交流为先导和作为重要内容,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无论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传入还是儒教、道教的输出都具有这种特点,而且不少教徒往往本身又具有较高的自然科学水平,伴随着传教也自然地传播了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宗教就更容易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儒教礼仪、儒家思想对东亚、东南亚以及18世纪以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内容至今为一些东方国家所沿袭和应用;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历史的进步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丝绸、瓷器、武术、中医等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www.xing528.com)
第四,中国古代文化的输出大于引进。在数千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中国既是文化的输出者,也是文化的引进者;一方面向世界各国输出自己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引进世界各国丰富的文化,但就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的输出大于引进。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来讲,各个国家文化的输出和引进同样重要;但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引进就重于输出了。
第五,中国古代文化在对外输出及交流中经历了一个发展、鼎盛、衰落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取相同步伐,汉以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中国逐步与周边和近邻发生交往;两汉时期这种交往得到长足进展,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而从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文化渐趋低落,尤其是清代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清朝政府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大大扼制了中外文化交流。而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军舰大炮轰开中国国门、再度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时,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状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