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多年来,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中国与泰国的文化交流凭借着发源于云南的湄公河,在先秦时即有交流。但大量的文化交流是在唐以后,尤其是元明清时期。秦及西汉时期,中缅两国的交往主要是民间贸易。元时中缅曾屡次发生战争,战争虽使两国人民蒙受灾难,但另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交流,如中国的历法此间在缅甸广为流行,而缅甸新年的泼水节风俗,也随之盛行于中国云南边境地区。

中华传统文化与东南亚文化交流成果

亚洲中南半岛的北部与中国山水相连,南洋群岛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而菲律宾与台湾仅隔着巴士海峡。2000多年来,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

大约在5000年前,越南与中国的巴蜀地区就有了共同的文化,传说尧宅南交,舜南巡狩,对方来聘,有“越裳献雉”的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越南置象郡,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置九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皆届今越南。越南史籍有“岭南文风始二守焉”的记载,“二守”是指西汉元始元年汉中人锡光任交趾太守,东汉建武五年南阳人任延为九真太守,锡、任二守任职期间,教民牛耕种植、铸造铁具,宣扬礼义,制定婚娶礼法及衣着式样。东汉初年第一批交趾贡使八名,留学洛阳;东汉后期造纸术传入交趾,交趾人利用这一方法,制造出质地优良的蜜香纸;三国时交趾选送技艺精良的两千余名工匠到吴都建业;唐代安南上贡的翡翠、珠玑、珊瑚树等皆为珍稀名贵之物,而安南的丝也成为唐王朝的重要岁收;宋代中越两国的贸易有“大纲”“小纲”之说,大纲是在朝贡形式下的官方贸易,小纲是两国接壤地带的民间贸易;元代中越屡屡争战,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远逊于唐宋;明初列安南为“不征之国”,越方也“奉正朔”,先后曾七十九次遣使入贡,永乐年间郑和西洋,首站即占城(今归仁);明代有不少越南人在中国居住,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阮安即其中之一,公元1406年明成祖开始营建北京城,阮安负责总设计,重点营建紫禁城和皇城;清代中越贸易达到一个新的高潮,分为陆、水、海三路,交易额有时一次即达数万两银子。此外,在宗教语言文字、姓氏、历法、音乐戏剧文学数学、医药、建筑及科举、官制等许多方面,越南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越南先进的造纸、造船、丝织等技术又反馈到中国,而北宋真宗时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不仅在江浙地区迅速推广,而且传到了北方。

中国与老挝的往来大约始于三国。孙吴曾“遣适从事南宣国化”,并称老挝为“堂明”或“道明”,公元227年,堂明曾遣使来贡。据考证,老挝古时曾称文单国,唐朝时文单国四次来朝,其中一次由王子率领,一次由副王率领,唐王朝均以厚礼相待。元顺帝时,老挝遣侄那赛赍象马来朝,元还在老挝设置机构,以示羁縻(即来去自由、互不干涉)。明朝时,两国交往甚多,从公元1400到1613年,老挝来使34次,中国回使9次。清朝时,亦对老挝采取羁縻政策,中老两国的贸易十分可观,中国的马帮商队用铜锡器、绸缎、瓷器、烟叶、盐等日常用品,换回老挝的象牙、犀角、鹿茸孔雀毛等土特产棉花,老挝的边民也来中国用林产品换回各种物品。此外,在语言、历法、文学、宗教等方面,老挝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在老挝的一些城镇几乎家喻户晓。

中国与柬埔寨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东汉章帝元和元年(公元84年),三国时期柬埔寨扶南王数次遣使与东吴通好,东吴亦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回访扶南,并长期居留扶南。扶南的音乐亦从此时传入中国,在吴都建业的乐署回荡。南朝萧梁时期中柬之间交往的领域从政治经济扩大到宗教文化方面,梁武帝在京城专门设立“扶南馆”,作为扶南使者的下榻和扶南高僧译经的场所;梁陈之际僧伽婆罗、曼陀罗、拘那陀罗等僧先后到中国弘扬佛法,译经多,影响甚大。中柬两国的朝贡贸易,亦有很久的历史,早期贡品仅限于琉璃珍宝、奇禽异兽、佛像香料等,回赐品多为绫绸等物;民间贸易在唐和北宋时期主要集中在交州和广州,南宋后多在泉州进行,明初实行海禁,但对柬贸易仍照常进行。此外在柬埔寨吴哥王朝鼎盛时代,元朝使团随员周达观在访柬之后,写成《真腊风土记》一书,据实记录了吴哥市场的中国特产及繁荣情景,书中还提及中国商人娶柬埔寨妇女为妻等事。

中国与泰国的文化交流凭借着发源于云南的湄公河,在先秦时即有交流。但大量的文化交流是在唐以后,尤其是元明清时期。元朝时,随着海运交通的进步,元世祖遣使赴泰,泰国亦遣使来访,共约12次之多。明朝曾向泰国阿瑜陀耶王朝的使臣颁诏、赐印、赠礼,泰国也平均两年一次向中国遣使;中国也设立四夷馆以培训外语翻译人才,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暹罗馆内一次即招收马应坤等12人为学员,学习泰文以备录用,而暹罗也曾派人到中国的国子监留学。清朝时泰国仍循例向中国朝贡。比官方交往更为重要的是两国的民间交往,除了贸易往来,明清两代还有大批闽粤籍移民迁徙泰国,制造瓷器、度量衡器、铜铁器等技术,种植胡椒甘蔗等技术,手工艺中医、文学、戏剧、大乘佛教等等都在泰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语言为例,泰语从汉语中借用的词汇量,约占3/10以上。(www.xing528.com)

缅甸的居民,多是史前时期中国西南部先民的后裔。现在缅甸人称中国是“胞波”或“端南”,意即同胞和亲戚。秦及西汉时期,中缅两国的交往主要是民间贸易。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1年),汉安帝封缅甸掸国王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这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的中国授予缅甸国王官职的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西南各少数民族,随即又传入缅甸,因而缅甸人民特别敬重诸葛亮,境内建有诸葛亮的武侯庙,瓦族还称诸葛亮为“阿公”。缅甸堪称印中佛教传播的桥梁,公元1世纪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即取道缅甸前来中国,7世纪后密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也是经由缅甸,缅甸盛兴的上座部佛教经典也传入中国。唐时称缅甸为骠国,骠国当时受南诏的控制,骠国的音乐对唐代乐律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献乐,骠国获取了外交上的胜利,使南诏解除了对其的威胁。宋时缅甸被称为蒲甘,蒲甘通过大理地方政权与宋廷发生交往,此间,蒲甘建立了中国式的佛塔,留下酷似唐宋人作品的壁画。元时中缅曾屡次发生战争,战争虽使两国人民蒙受灾难,但另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交流,如中国的历法此间在缅甸广为流行,而缅甸新年泼水节风俗,也随之盛行于中国云南边境地区。明朝设有缅甸馆,并聘请缅籍人为教师,用缅汉对照的词典作课本,列为法定的《华夷译语》第二编。缅甸的宝石,自古以来就是输入中国的主要商品,其玉佛传入中国者不计其数,诸如五台山峨眉山上海五佛寺的著名大玉佛,都是缅甸佛教徒的赠品。此外,在清朝与缅甸的交流中,两国都互相引进了大量的蔬菜果木和手工艺品及其制造技术。

据可靠的史籍记载,中国与菲律宾的文化交流不晚于宋代,公元982年,麻逸国(今菲律宾民都洛岛一带)载宝货曾到广州海岸。两国古代频繁的交往开始于元,鼎盛于明清,在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中记述了菲律宾麻逸、苏禄等地的风土人情,并描述了当地居民崇尚来华的社会风气。明朝永乐年间,郑和曾三次遣使访问菲律宾诸国,1417年菲律宾苏禄东王访华结束,归国途中病逝于德州,明成祖命令以王礼相葬,并亲为碑文。值得注意的是,在菲律宾众多的民族中,大多数与中国华南地区的民族有血缘关系,继史前的移居,唐代以来中国人又逐渐移居菲律宾沿海地区,明代有不少华人在菲律宾内地定居,16世纪末,大批华人定居马尼拉。华人移居菲律宾后,多与当地妇女通婚。同时,唐代以后有不少菲律宾人移居台湾和大陆,例如1731年在德州守侯苏禄东王墓陵的王子后裔加入了中国籍,后分为温、安二姓。在中菲文化交流中,中国的陶瓷占有重要地位,多种蔬菜果类的种植技术、手工业冶金采矿、航海、印刷等多种技术也在菲律宾广为传播,菲律宾的语言、建筑、戏剧音乐以及衣着、饮食、亲属称谓、婚俗等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中国历代都有移民前往印度尼西亚,移民多为男性,他们与当地妇女通婚,使土生华人日益增多。隋朝时高僧义净曾在苏门答腊地区居留十余年,郑和下西洋亦途径印度尼西亚,对印尼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长期的民间交往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印度尼西亚的语言、钱币乐器、建筑、烹饪、婚俗、节俗及生产技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受到印度尼西亚的影响,如闽南客家方言中便有不少印尼语借词,而印尼的苏木沉香丁香槟榔檀香肉豆蔻等大量药材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医宝库

此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与马来西亚、文莱等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