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人死之后化为鬼魂是古代中国颇为普遍的一种观念,从先秦到明清,从国都到穷乡僻壤,从达官贵族到庶民百姓,这种观念源远流长,极其广泛,以致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而且对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现有资料看,鬼魂观念发轫于原始时代,到殷商时期,鬼魂观念与祖灵、上帝观念融合为一体,并打上明显的宗法烙印。武丁以后,祖先的鬼魂披上“帝”(或上帝)的外衣,并以宗庙、祭祀、占卜的方式频频出现。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在丧葬、祭祀、招魂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因而鬼魂观由原来的自然属性转化为兼有社会属性。之后,佛教的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尤其是地狱之说,道教的幽冥世界、五方鬼帝及冥吏鬼使等等,使得鬼魂游荡山川,笼罩大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人们面前若隐若现出一个阴森恐怖的幽冥世界。
幽冥世界 幽冥世界后来称为阴界,是鬼魂所享的“地盘”。从典籍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远古先民观念里的阴界在西北方昆仑山及附近地区。《山海经》佚文及《荆楚岁时记》说这个世界的主宰者是神荼、郁垒,《神异经·东南荒经》说是尺郭,亦有说是宗布神和后土的。但据周明《论上古冥界神话》的考察,远古时代阴界的统治者是西王母。大约到战国时代,古人阴界观念为之一变,阴界的方位由西而东,由山上到地下,由昆仑山一带转到泰山周围,而阴界的主宰者也由西王母变为泰山府君。在这个阴界中有一套完整的官吏体系,对众鬼用“户籍”制度进行管理。此外还有地狱之说,目的在于警示活人要奉行众善,莫作诸恶,以免死后遭大苦痛,受大劫难。
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而隆盛。佛教有一套庞杂的地狱说法,并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十八层地狱之别,其中以十八层地狱对后世影响最大,兹以《十八层泥犁经》的叙次排列十八层地狱如下:泥犁、刀山、沸沙、沸屎、黑身、火车、镬汤、铁床、盖山、寒冰、剥皮、畜生、刀兵、铁磨、磔刑、铁筋(册)、蛆虫、烊(烧)铜。也有传说十八层地狱的第一层是拔舌地狱,第二层是剪刀地狱,第三层是铁树地狱,第四层是孽镜地狱,第五层是蒸笼地狱,第六层是铜柱地狱,第七层是刀山地狱,第八层是冰山地狱,第九层是油锅地狱,第十层是牛坑地狱,第十一层是石压地狱,第十二层是舂臼地狱,第十三层是血池地狱,第十四层是枉死地狱,第十五层磔刑地狱,第十六层是火山地狱,第十七层是石磨地狱,第十八层是刀锯地狱。地狱之中以阎王为首,属下有十八个判官,分管十八层地狱,另有牛头、马面、夜叉、罗刹等诸多鬼卒,司刑罚之事。其中牛头、马面负责在地狱巡逻,访捕逃跑的罪人;夜叉、罗刹负责在各地狱施行刑法。在民间还传说阎王属下有黑、白二无常,专门负责勾魂;有鬼吏孟婆,职司灌迷魂汤。十八层地狱是以受罪时间的长短与罪行等级轻重而排列,十八层地狱的“层”不是指空间的上下,而是在于时间和刑法上不同,尤其在时间之上。其第一狱以人间三千七百五十年为一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罪鬼须于此狱服刑一万年,即人间的一百三十五亿年;其第二狱以人间七千五百年为一日,罪鬼须于此狱服刑须经两万年,即人间的五百四十亿年。其后各狱之刑期,均以前一狱之刑期为基数递增两番。
道教在自己的发展中,也建立起一套冥官体系和说法,以东岳大帝为阴曹地府的主宰,属下七十二司(或说七十五司、七十六司)分掌阴界诸事务,而阎罗王置为东岳大帝的僚属。此外,又有“酆都大帝”“五方鬼帝”之说,并在四川丰都的罗丰山营造了著名的“鬼国幽都”,今天我们旅游所看到的丰都“鬼城”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的地狱世界有四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二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地狱等。(www.xing528.com)
一说道教地狱的主宰者是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为天下鬼魂之宗。道教同时尊太乙救苦天尊为地狱教主,其角色大致相当于佛教中的地藏王菩萨。《道教灵验记》记载,太乙救苦天尊端坐九色莲花座,头上环绕九色神光,放射万丈光芒,周围有九头口吐火焰的狮子簇拥宝座,众多真人、金刚、力士、金童玉女侍卫身旁。
鬼事禁忌 有关鬼事禁忌在古代各民族、各地区相当普遍。如在清明节和中元节这两个鬼节,民间传说野鬼四处游荡,并在人间找替身投胎,因而这两天许多地区禁止小孩出门,民间更以鬼节生育为大忌,谓为鬼投胎,或称鬼孩。再如有的地方还有夜间行路忌吹口哨,否则将有恶鬼跟踪等禁忌。但在诸多的鬼事禁忌中,以丧葬活动中的禁忌表现得最为突出。例如在服丧期间,守丧者禁演奏、忌听音乐、忌性交、忌穿艳丽服装、忌叫死者姓名、忌触摸死者的衣物,其他人忌与守丧的寡妇、鳏夫相处来往等,这些禁忌习俗实际上是活人因对鬼魂亡灵的敬重和恐惧而采取的一些自我约束、消极设防的手段。
驱鬼 驱鬼是对鬼采取强制性的驱赶、劾杀、镇压。但古人又认为,鬼可以分为恶鬼和善鬼,一般说来自家祖先的鬼魂属于善鬼,对善鬼是不能采取强制驱除措施的。最早关于驱鬼活动的记载可在甲骨文中找到例证,如“祺”字(后世作“魌”),甲骨文中象征驱鬼者所戴面具。另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中发现的金属面具,许多专家推测是仿面具制作的驱邪灵物。又据典籍记载,周代的驱鬼活动定期举行,每年三次,分别在季春三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二月。后代各民族也都举行定期驱鬼活动,具体时间虽不尽相同,但多数一年举行一次。在古代驱鬼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或手段也不尽相同,大致说来是采取模拟性的驱赶、追杀动作,并使用命令式的驱赶、劾杀咒语。道教兴起后,采取了一种新的驱鬼手段——符箓,将画符与念咒相结合,这成为后世沿袭不衰的主动驱鬼手段。此外,中国古代还采取了其他一些驱鬼手段,如傩俗,这种方法产生的较早,是一种集体定期驱鬼的习俗。再如门神,这是一种用挂贴门神来驱鬼的习俗,最早有名有姓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东汉以后民间以武将勇士为门神,如汉代的成庆,唐代的秦琼、尉迟恭。明清及近代民间还以韩信、马超、马岱、赵云、赵公明、魏征、薛仁贵、杨延昭、穆桂英、岳飞等人为神。但在众多门神中,以唐代开始的钟馗驱鬼习俗影响最为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