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符咒与巫术的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符咒与巫术的历史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符咒又称符、符箓、神符。这里的“五德”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符应即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的感应。真正意义上的符咒应当出现在东汉时期。这种现象盛行于汉魏南北朝及隋唐,《隋书·经籍志》著录符咒书籍共17部,计103卷。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两周时期,巫术更为盛行,巫师被称作“巫祝”“巫史”“巫咸”等等,其中女巫专称“巫”,男巫专称“觋”。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符咒与巫术的历史

符咒 又称符、符箓、神符。据《周礼·地官·掌节》记载,周代已有将写有籀篆文的竹木片或金属片用作出入门的凭证,称为“符节”,当然,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符节视为后来的符咒,但具有迷信色彩符的雏形,当不晚于战国时期即出现。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述,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这里的“五德”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符应即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的感应。而到了秦代,出现了用以预兆吉凶的符验现象,史称“秦谶”。”“谶”是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西汉中叶,董仲舒建立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的神学思想体系,之后,便形成统治西汉末年直至东汉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谶纬神学。西汉末年,刘秀等人竞相以谶纬作为取得帝位的合法依据,而王莽为了夺取政权,便说他在未央宫前得到“铜符帛图”,向世人宣称他是“真命天子”。上述观念与行为,给后来宗教派别及民间符咒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真正意义上的符咒应当出现在东汉时期。据史载,东汉顺帝时的张陵号称天师,教民信奉黄老之道,常以符咒治病,有病者使饮符水即愈,著有效验,从者甚众。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符咒分为“符”与“咒”两个部分,符是道士蓄意将甲骨文金文、籀篆文与草书屈作合并而成的古怪神秘的文书,咒是四、五、七言歌谣及赋体的转化。画符念咒给人治病,多是出家道士所为。这种现象盛行于汉魏南北朝隋唐,《隋书·经籍志》著录符咒书籍共17部,计103卷。当时凡入道教的人士,都要举行接受符箓的宗教仪式,并须遵循严格的道规。《隋书·经籍志》称:“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史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赉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乃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到唐代,接受道箓的人依然颇为众多,《太平广记》卷26云:唐高宗时,“二京受道箓者,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余人。所得金帛,并修宫观。”

使用符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去病强身、趋吉避凶、祛鬼驱邪。符法的种类很多,如隋唐时期民间的符有吞符、护身符、带符、符印、宅符、门符、床符、树符、墓穴符、挂符,还有道士自用的乘云符、隐形符等等。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符咒,是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一件南北朝时期的西域符咒。这条符咒出自阿斯塔那303号墓,原件为黄纸,图文均用朱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符”,即上方带有“黄”字的图画,画着一个右手持三叉戟、左手亦持物(不详)的怪模怪样的人;第二部分是“咒”,全文是:

天帝神前,泣(?)煞百子死鬼,斩后必道鬼

不得来近,护令(?)若颜(?)上,急急如律令也。

道教士讲究画符念咒,佛教徒亦作符诵咒,敦煌写本伯3874《观世音及世尊符印十二通及神咒》、伯3835背面《佛说大轮金刚总持陀罗尼法》即其例,此外还有《九天玄女咒》《四方金刚咒》等等。无论是道士的符咒,还是佛徒的符咒,其符画都是胡编乱画的图形,谁也不知道符画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因而俗语有“鬼画符”之说。符咒自汉代产生一直沿及明清,获取了历朝历代无数官吏庶民、善男信女的笃信,这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根深蒂固,融汇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招魂 古人认为,人是由灵魂和躯体两部分构成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活人的魂是生魂,死人的魂是亡灵。人死之后,虽然躯体腐烂,但灵魂还在四处飘荡,并可能祸害活人,因此要招回灵魂,使之返归躯体。活人的灵魂也可能脱离躯体游荡,尤其是重病之人和行将死亡的人,其灵魂更容易被掠去,因而也要采取招魂的方式,使生魂返归其体。如《楚辞·招魂》中,宋玉反复召唤“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魂兮归来,入修门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目的就是招屈原那在外飘荡的生魂返归其体,延年益寿。杜甫曾在战乱中逃命,惊魂甫定,巧遇老友孙宰,他在《彭衙行》一诗中叙到,孙宰当夜“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民间传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即所谓的“孤魂野鬼”。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www.xing528.com)

为死者招魂,上古时期主要采取“复”这种形式。据《仪礼》《礼记》的有关篇章记载,“复”的程序大致为:更服(招魂者在行仪式前更换庄重的服装)、荷衣(将死者的衣裳搭于左肩)、设阶(为招魂者设置上房的阶梯)、升屋(招魂者从房屋的东翼登上屋顶)、呼号挥衣(向北方呼唤死者的名字,同时挥动死者的衣裳召唤)、投衣(将招魂的衣服转身向南投下)、降屋(从房屋的西北翼下来)、衣尸(将招魂的衣服覆盖在死者身上),至此招魂仪式方告结束。此外,汉族的一些地区丧葬时还要用“招魂幡”开路。招魂仪式除上面谈到的以衣招魂、以幡招魂外,还有用鸡(或鸡蛋)招魂,以矢等武器招魂,以蒲、茅、兰草等草类招魂,还有如杜甫《彭衙行》叙述的以剪纸招魂等等。

巫术 巫术是一种幻想按照某种程式做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从而实现对客体加以控制的行为,能够熟练演示这一行为的人称为巫师。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方术,巫师也是一个很古老的官职。有人将中国古代巫师产生的时间一直推到母系社会,不过至晚到殷商时期巫师之官的地位已很显眼,巫术也非常盛行,那些掌龟卜蓍占的人就是职业性的巫师。两周时期,巫术更为盛行,巫师被称作“巫祝”“巫史”“巫咸”等等,其中女巫专称“巫”,男巫专称“觋”。先秦时期巫师对政治及社会的参与是很广泛的,手中掌有预卜军政大事成败的权利;秦汉以来,巫术或渐堕落,或成为统治者庸俗的帮凶,被用来愚弄欺诈老百姓,或成为劣政与内讧的牺牲品,如西汉时期著名的“巫蛊之祸”,即是引发一场死伤数万人的大惨案。

武帝沉迷女色,后宫有多位佳人先后失宠,为重新获得帝王的恩宠,多位后宫嫔妃邀请女巫入宫,试图以巫术达到目标,同时对其所嫉妒者便施以巫蛊之术(即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一时间后宫迷乱。女巫来到宫中,在每间屋里都埋上木偶人,进行祭祀。因而后宫嫔妃相互妒忌争吵,轮番告发对方诅咒皇帝、大逆不道。武帝大怒,将被告发的人处死,后宫妃嫔、宫女以及受牵连的大臣共杀了数百人。汉武帝晚年多病,疑为左右人巫蛊所致,有一次白天小睡,梦见有好几千木偶人手持棍棒想要袭击他,霍然惊醒,从此感到身体不舒服,精神恍惚。大臣江充与太子刘据有嫌隙,害怕汉武帝去世后被刘据诛杀,便定下奸谋,说汉武帝的病是因为有巫术蛊作祟造成的。于是汉武帝派江充为使者,负责查处巫蛊案。江充率人进入宫中,直至宫禁深处,事先命人在一些地方洒上血污,挖地找蛊,并向汉武帝谗言:“在太子宫中找出的木头人最多,还有写在丝帛上的文字,内容大逆不道,应当奏闻陛下。”太子刘据得悉后非常害怕,听从少傅石德之言,派门客冒充皇帝使者,逮捕并杀死江充等人。随后派使者假传圣旨,发动兵变,结果被汉武帝击败,凡是跟随刘据发兵谋反的,一律按谋反罪灭族,从京师长安、三辅地区到各郡国,因此而死伤的先后有数万人。

魏晋以下直至明清,法律对有碍政治的巫术严加禁止,对玩弄巫术有损皇权的巫师更是严惩不贷,处罚极重。至于民间以替人驱鬼治病、扶乩降神、上供还愿的巫术,统治者持不提倡、放任自流的态度。民间的巫婆神汉,扮演着人鬼之间“使者”的角色。如苗族鬼师,号称能过阴(走阴界)通鬼;景颇族的“迷堆”,谎言能用咒语的形式将人的愿望告诉鬼,同时把鬼的旨意传达给人;傈僳族的“尼扒”也说是可以直通鬼神。巫师为什么能直通鬼神?一种说法是巫师系天上下凡,所以生来就有通鬼神的本领;另一种说法是巫师在作法时阴魂附体,使人体与鬼神合二为一。

此外,民间有一些巫婆神汉传说能间接与鬼神相通,其方法是借助一定的法器(工具),例如羌族的端公在驱鬼时用竹帽、神棍、师刀等法器,达斡尔族萨满经常使用神帽、神衣、神鼓、念珠等法器;还有一些巫婆神汉则是通过歌舞动物(祭品)、服食药料、饮酒喝水等荒诞不经的手段来与鬼神相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