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江湖人群:侠士、艺人、强盗与土匪、术士与骗子、乞丐

中国古代江湖人群:侠士、艺人、强盗与土匪、术士与骗子、乞丐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闯荡江湖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侠士、艺人、强盗与土匪、术士与骗子以及乞丐等几种类型,行走在江湖上的人物多数具有一技之长,多数是以走乡串户、游动不定的方式在社会上谋生。武林中技艺精湛的人士被称为武林高手。江湖上称说书艺人叫“团柴的”,其使用的道具多是一桌一凳、一扇一木,还有一块手巾。唱戏曲在江湖上称“柳门”,唱大鼓的在江湖上称“柳海轰的”,二者的共同要求是演艺人员要模样好、嗓音纯、口齿清。

中国古代江湖人群:侠士、艺人、强盗与土匪、术士与骗子、乞丐

中国古代闯荡江湖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侠士、艺人、强盗与土匪、术士与骗子以及乞丐等几种类型,行走在江湖上的人物多数具有一技之长,多数是以走乡串户、游动不定的方式在社会上谋生。

侠士 古代文献中对江湖上这类人物有游侠、义侠、豪侠、剑侠、隐侠、僧侠等多种称谓,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有《游侠列传》,班固的《汉书》中也有《游侠传》。侠士的产生有着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权贵养士之风盛行,使得侠士在政治舞台上频频亮相,如曹沫(为鲁庄公劫持齐桓公)、豫让(为晋国智襄子行刺赵襄子)、专诸(为吴国公子光行刺吴王僚)、聂政(为韩国严遂行刺丞相侠累)、荆轲(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等等都是著名的侠士。这些身怀勇力和武艺的侠士,崇尚节义,不图富贵,舍身报恩,他们并不考虑自己为之献身的事情是否正义,而是抱定“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出生入死,虽殒身而不恤。

两汉时期,尚侠之风仍盛,如西汉时的汲黯、剧孟、郭解、郑当世,东汉时的袁绍袁术、张邈等,都以任侠自喜,且引以为荣。不过两汉后期的侠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侠,其特点是与各级地方豪门士族相结合,如同荀悦在《前汉纪》卷十所言,成为“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疆于世者”,蜕变为称霸一方的地方恶势力,以致屡屡对皇权构成威胁,迫使汉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数次采取大规模的行动,集中解决豪侠恶势力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侠士的情况较为复杂,一部分武侠轻财重义、施爱尚气,如汉魏间的四大名侠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北魏的裴庆孙等;一部分武侠豪暴凌弱、放纵末流,如北齐高乾、高昂兄弟等。这一时期的武侠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拉帮结派,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三国魏国许褚,北魏的薛修义,北齐的李愍,东晋末年的司马文思,南朝梁、陈时期的留异等等。

隋唐时期,上流社会尚侠之风愈演愈烈,豪门贵族、文人墨客、纨绔子弟多以任侠为荣,成群结队,纵恣不羁,自命不凡,浮奢绮靡,游侠成为贵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时尚的标志和消遣的方式。侠在唐代的上流社会被扭曲得面目全非,几近痞子。倒是民间有一些武侠保持了古时游侠的作风,轻死重节,仗义行侠,打抱不平,可谓“马踏江湖,举杯歌一曲;仗剑天涯,轻笑情仇怨。”所以李白在《侠客行》中夸赞与信陵君结交的侠士侯嬴、朱亥“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

侠到宋代,又为之一变,其出身多来自平民,其价值观念更多的渗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多数武侠行为的性质,既不像先秦时专诸、聂政、荆轲等带有政治色彩,也不似汉代郭解、剧孟等带有社会性质,而多是一种朋友间的个人行为,例如宋代刘斧《青琐高议》中描绘的发生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武侠孙立为好友洗耻而找恶霸张本算账的事例,再如苏轼《方子山传》中所述的侠士方子山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武术普遍渗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有专门靠武术表演为生的人,平民百姓中也有不少人会使枪弄棒或懂得几路拳脚,而比武打擂台成为一种常见的武术比赛形式,武术中的套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据《宋史·兵志》记载,这一时期的“使拳”“使棒”有名目繁多的套路技术,被后世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的秋月禅师白玉峰就有多达170余套拳术。从宋代开始,中华大地纷纷涌现出一个以师徒关系为纽带,纵向传授武术套路的群体——武林。武林中技艺精湛的人士被称为武林高手。宋以前,武侠一般喜欢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宋之后,多数武侠时兴结拜,看重结义,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视官府为敌,结义造反;也有一些武侠流入绿林,或聚啸山林,打家劫舍,为非作歹;或占山为王,劫富济贫,除暴安良;另有一些武侠被官府招安,成为官府的鹰犬爪牙。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的长篇武侠小说《三侠五义》,演绎的就是北宋仁宗年间侠士们除暴安良、诛强助弱的故事。

艺人 在江湖上闯荡的艺人有“五花八门”之说,江湖上的五花一般是指金菊花(卖茶女)、木棉花(江湖郎中)、水仙花(歌妓)、火棘花(杂耍艺人)、土牛花(脚夫)五种行当;八门系指巾门(星相、测字、风水)、皮门(行医卖药)、彩门(戏法魔术)、挂门(即瓜门,耍枪弄棒、打把式卖艺)、评门(评书、大鼓、相声、说唱)、团门(走街卖唱、行乞)、调门(扎彩、鼓吹、杠房)、柳门(梨园戏班)。以近世郑州老坟岗一带存在过的江湖行当为例,有人归纳为8大类、10小股、128个捻子、256个分支和360个杂巴地(不入流的小寡门)。多数艺人四处奔波,没有固定的卖艺场所,或在街头巷尾,或在商埠码头。他们凭着自己手中或口中的“绝活”,吸引观众和听客。以其所操艺业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文艺人与武艺人两类,文艺人以动口为主,包括说书、说相声、口技、唱戏曲、唱大鼓、竹板等等;武艺人以动手为主,包括变戏法、耍杂技、耍猴、打把式等等。

江湖上称说书艺人叫“团柴的”,其使用的道具多是一桌一凳、一扇一木,还有一块手巾。开说之前,总要来几句开场白,再说一套赞词,然后才书归正传。说书中讲究善使“扣子”,“扣子”就是悬念,有碎、小、大、连环之分。“扣子”运用得好,就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听众才乐意掏钱。说相声在江湖上被称作“团春”,单口相声叫“单春”,双人相声叫“双春”,听众隔帐而听的叫“暗春”,相声艺人需具备说、唱、逗、学等功夫,要说得绘声绘色,唱得字正腔圆,逗得幽默诙谐,学得惟妙惟肖。说相声特别讲究“抖包袱”,即能够使听众不时地捧腹大笑。唱戏曲在江湖上称“柳门”,唱大鼓的在江湖上称“柳海轰的”,二者的共同要求是演艺人员要模样好、嗓音纯、口齿清。元代以后,演唱杂剧、传奇等戏曲还特别讲究念、唱、做、打,其动作及武打都有固定的程式。至于口技与竹板,则讲究抑扬顿挫,活灵活现。(www.xing528.com)

变戏法在江湖上称“彩立子”,卖戏法的称“挑厨供的”,两者都属于杂技行当。常见的戏法有:五子夺魁、滴水成冰、火内套彩、口中喷火、八仙过海、九龙闹海、吞宝剑铁球、罗圈当当、大变酒席、破扇还原、寿桃寿面、海底捞月等等。卖戏法首先要以戏法吸引观众,而后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戏法吹得天花乱坠,使观众动心,而后出卖印好的戏法法门,并能翻口成倍长价,或以假乱真。江湖上称上述卖戏法的行为为“前棚”“后棚”功夫。靠武术在江湖上生活的人叫“打把势”的,其中替人看门护院的称“支”,护驾保镖的称“拉”,教场子的称“戳”,拉场子占地方卖武的称“点”;得名师传教、有真功夫的称“尖挂子”;唬外行、只能打套路的称“里腥挂子”,既打把势卖艺又卖狗皮膏药的在江湖上称“挑将汉儿的”。

强盗与土匪 强盗在中国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柳下跖,时人即称其为盗跖,后来的一些强盗奉其为祖师爷。强盗中的大多数是一些聚啸山林湖泊、专门打家劫舍、鱼肉良民百姓的江湖人,近现代称其为土匪。土匪出没的地带多是交通不便、地形复杂、远离官府的地方,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湘西、东北地区的深山老林。土匪的活动方式主要是选择有钱的人家打家劫舍(江湖上称“砸窑”),绑架人质勒索钱财(即绑票),强行打入某一行业参与管理并从中分利(江湖上称“吃票”),兼并另一股土匪或接受对方的招安(江湖上称“靠窑”),还有报复伤害自家弟兄的仇人,严惩自己内部的叛徒,救助另一股土匪等方式。

土匪内部一般都要严格的管理制度,以近代关东与内蒙古一带的肆虐的土匪组织为例,内部形成一套“四梁八柱”管理体系。“四梁八柱”是由负责内务管理的“里四梁”和负责对外行动的“外四梁”八个土匪机构(头目)构成。“里四梁”中的头一梁称为炮头,其余三梁分别称为翻垛、粮台、插千;“外四梁”中的第一梁称为秧子房,其余三梁分别称为水香、花舌子、铁锁。这八个土匪机构(头目)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手下的“八大金刚”可能就是沿袭了这种管理体系。此外,有些土匪组织也有休闲的假期,如北方的土匪一般到秋末冬初之际,换上短枪,分钱散去,悄悄回家与亲人团聚,到来年春天再集中。若是无家可归,便去找姘头或去嫖娼逍遥。

术士与骗子 走江湖的术士靠眼“眼观六路”,靠嘴“坑蒙拐骗”,所以要“以江为眼,以湖为口”。所谓眼就是要见啥人、说啥话、用啥货,所谓口是指口若悬河,能说得天花乱坠,还能随时应变。眼有贼眼、千里眼、夜行眼之称,口有海口刀口、血口之谓。江湖上的术士多是一些没有真本事的骗子。过去有“三场半门坎”之说,“三场”是指吹嘘自身的“吹场”,诱人上钩的“进场”,敲诈对方的“宰场”;“半门坎”则是指骗宰钱财后溜之乎也的“退场”。术士的组成形形色色,有为人相面相骨的相士,有给人算生辰八字的算命先生,有断人吉凶、预测福祸的扶乩先生、测字先生、圆光先生,有替人测看宅基墓地的风水先生,有驱鬼弄神、镇妖降邪、消灾避祸的巫婆神汉,还有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

江湖骗子不像江湖术士要靠自己的行当来做掩护,而是赤裸裸地用骗术诈人钱财。骗子有跑单帮的,有结伙而行的。其骗术形形色色,门类方方面面,有拐卖妇女儿童的“老渣”,设赌骗人钱财的“老月”,调包换物的“小贩”,装贫扮惨、软缠硬磨、讨人钱财的“拨子”乞丐等等。骗子也要有能耐、会骗人,比如小贩要行骗,首先是物色对象,这在江湖上称“把点”;其次是判断能否骗成,称“把杵”;然后是“抛苏”,即假戏真做,使对方信以为真;再然后是“亮托”,即捧出真样品让对方看;最后是“换托”,即使用调包计换成假货。

乞丐 乞丐是指以乞讨谋生的人,又称“叫花子”或“要饭的”。乞丐的结构十分复杂,既有真乞丐,也有假乞丐。真乞丐中有的属于家庭破败、贫病交加、完全失去生活依靠的人;有的因为肢体残障,失去了劳动能力;有的属于鳏寡无依或孤苦弃儿,只得靠乞讨赖以为生,他们因基本生存条件的丧失而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假乞丐:一些游手好闲的惰民,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愿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谋生,甘心沦为乞丐;一些地痞流氓、无赖流贼不是把乞讨作为生存方式,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追求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的一种手段。

这里要特别谈一下“丐帮”,丐帮号称天下第一大帮会,巅峰时期会员人数突破千万,其分支机构遍布关内关外、大江南北,其管理方式类似当今的社团管理架构。丐帮中位阶分明,帮主、副帮主之下有九袋长老等职位。野史和小说中著名的丐帮帮主如唐朝时首代帮主庄义方、北宋年间的萧峰、南宋洪七公元朝的史火龙、明朝的解风等等。丐帮一般是有组织、有目标地行动,往往还采取集体行动、协同索要的方式。乞丐的组织在江湖上称“杆上的”,帮主坐享其成,自己不去讨要,乞丐中最难缠、最厉害的是那些小姑娘、老太婆,江湖上称她们为“女拨子”。“丐帮”的余毒一直流传至今,有的农民在冬闲无事之时,全村成群结伙地外出乞讨,将乞讨当作维持长期稳定生活的一种方式,当城管问及乞丐“你需要救助吗”时,几乎所有的乞丐回答是不需要。在杭州和其他一些城市街头,还惊现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方式乞讨的情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