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与游戏项目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的,最初的体育活动则是从为谋生而进行的狩猎活动中脱胎出来的,如跑步、跳跃、投掷、攀援、角力、游泳、射箭等等。古代体育及游戏项目繁多,现择其要叙述如下:
举重 古代的举重最初称扛鼎、翘举,后来还包括举石。由于举重是锻炼体力、建立武功的重要条件,所以为历朝历代所重视。据史载,战国时秦武王对当时的一些著名的大力士如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均委以高官;汉代朝廷设有“鼎官”,并有“武力鼎士”的称号。从唐代起设立武举,举重正式列为武考科目,一直延续到清代。“扛鼎”是用双手将鼎举起,《史记·项羽本纪》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翘关”又称拓关,是以双手举起城门拴,《列子·说符》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民间多流行举石担和举石锁,武场考试之石则按重量分号,规定“石必离地一尺”,“自膝至腹及负石以走”。
摔跤 是一项古老的竞力和竞技运动。相传远古时期“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这种运动在民间颇为流传,称为蚩尤戏,西周时期称为“角力”,秦统一中国后称“角抵”,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角抵年年曾变,内容日趋丰富,表现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汉代的“角抵戏”规模盛况空前。《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在,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1974年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汉墓出土一幅彩绘帛画,画面有三人,其中两人下颌高扬,怒目逼视,手臂伸张,跃跃欲角,画面左侧立一人,拱袖肃立,大概是裁判。三国时又称角抵为相扑,唐代每年元宵节和中元节被定为角抵期,角抵同时也是宫廷娱乐的一个重要项目。宋代又称角抵为“争交”,临安(今杭州)护国寺南高峰的露台就是南宋时期“争交”高手比赛的场地,时有“露台争交”之称。从宋代起,女子也公开参加相扑比赛,元、明、清三代相沿成风。摔跤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唐、宋、明、清一直是大型盛典和民间赛会的竞技项目,发展至近代则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体育比赛项目。
蹴鞠 汉朝之前称为“蹋鞠”,“蹴”有用脚蹴、踏、踢的意思,“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棉毛或米糠的球。“蹴鞠”就是以脚蹴、踏、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战国时期此项活动颇为盛行,据《战国策·齐策》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的项处是一个踢球不要命的人,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西汉时还出现了专门论述足球的《蹴鞠新书》,《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兵书类。汉初长安宫苑内有“蹴城”,三国时曹操也喜欢蹴鞠运动,据《三国志》载:“孔桂字叔林,晓博弈、蹴鞠,太祖爱之,每在左右。”唐代的蹴鞠运动有较大发展,一改以毛纠结的方法而为充气皮球,并设置两个球门由两队交争竞逐。宋朝的太祖、太宗均喜好蹴鞠,宫廷中设有球队,常在盛会时出场表演。宋徽宗时,高俅因擅长踢球而讨得皇上喜欢,竟然因此作了高官。明代两队交相决胜的蹴鞠比赛逞衰落之势,代之以多人踢球的游戏,清代蹴鞠更逞衰落,乾隆时把蹴鞠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蹴鞠”新项目。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传统的蹴鞠活动基本上被现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为“蹴鞠之遗事”得以继承与发展。2006年,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球 是骑在马上持棍击球的一项运动。此项运动最晚出现在东汉时期,三国时称“击鞠”,唐代称“击球”“打球”,是一项颇为盛行的宫廷体育活动。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马球运动在唐、宋、元三代非常盛行,至清代始湮没,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马球运动十分激烈,中场开球后,双方驰马争击,场外击鼓奏乐助威,球门两旁各竖锦旗,场面气势颇为壮阔,因而韩愈有“筑场千步平如削”“击鼓腾腾树赤旗”的诗句,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马球图”也生动再现了当时赛场角逐的情景。唐代的女子也参与和喜好马球运动,不过多是骑在驴背上持杖击球。古代的马球赛场除设在军队驻地外,大多设在京城,如唐代的毯场亭、宋代的大明殿、元代的常武殿、明代的东苑等。2008年,马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竞渡 流行于南方水乡的一种水上竞赛项目。传说此项运动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遭谗言,于农历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担心水下蛟龙吞没他的尸体,将粽子投入江中,并竞划龙舟驱逐蛟龙。此事在后世渐成风俗,每年端午节南方各地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竞渡。比赛时岸上站满观众;锣鼓喧天,江上指挥以旗鼓为令,摇旗呐喊,龙舟上的众人合力竞划,舟行如飞,优胜者可得到犒赏。早期的竞渡在东吴一带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在越地则是为了纪念勾践,后来竞渡运动也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流行,不过纪念成分越来越少,体育竞赛色彩越来越浓了。
体操 古代的体操与医疗保健相结合,“导引”是其中最早的一种。《庄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所讲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是呼吸运动,目的在于强身健体。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以图画的方式形象地再现了古代导引的各种姿势。相传汉魏之际的华佗,他在古代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创造出一种名为“五禽戏”的保健体操,南朝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收有《华佗五禽戏诀》。到宋代,又出现了一种名为“八段锦”的体操,“八段”是指全套八个动作,流传过程中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多为坐式,以柔为主,又称“文八段”;北派多为立式,以刚为特色,又称“武八段”。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取“八段锦修真图”为叩齿集神、撼天柱、舌搅漱咽、摩肾堂、单关辘轳、双关辘轳、托天按顶、钩攀八幅图,并有要领解说。明朝时又出现了一种称为“易筋经”的体操,清代王祖源《内功图说》中载有“易筋经十二势”,并配有图解。(www.xing528.com)
骑射 是与古代游牧、狩猎、战争有着密切关系、带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活动。骑,是指赛马,如战国时孙膑帮助齐国将领田忌取得赛马胜利即典型一例;射指射箭,据史载,早在殷商时期,学校就将射术作为主要课程,西周时“射”作为“六艺”之一,并结合当时的礼治规定了“射礼”。春秋战国时,楚国大夫养由基有“百步穿杨”的美誉,魏国还制定了“习射令”。后来骑与射多合二为一,如战国末期赵武灵王吸收北方胡人的经验,进行军事改革,建立骑兵部队。汉时朝廷专设掌骑射训练的官吏,称“射声校尉”,武帝时李广留下“射石饮羽”的佳话,三国时吕布有“辕门射戟”的精湛射术,唐时皇帝校阅部队多有骑射表演。直到清代,八旗兵仍要自幼演习弓马。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涌现出诸如李波小妹这样射艺高强的巾帼英雄,唐代宫廷的嫔妃也常参加骑射打猎,民间还流行端午节“射粉团”的游戏。宋代北方边境先后组织了“弓箭社”“巡社”“射水弩社”等组织。此外,契丹每年三月三有“射木兔”的活动,女真族有“射柳”的习惯,蒙古族有“射草狗”的风俗。在民间,还有“射鸽子”“射月子”“射绸”“射香火”等骑射比赛形式。
投壶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贵族宴席上的一种娱乐活动。古代士大夫会在宴饮场所以酒壶象征箭靶,在离壶一定距离处将矢(常以柘枝或棘条)投入壶内,中者为胜,负者罚酒。投壶前和投壶中有一套繁琐的礼节,并伴有鼓乐。投壶虽是一种游戏,但颇受古人的重视,儒家经典《礼记》中有一篇专讲“投壶之礼”,宋代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也说:“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
陆博 又称六博。博本是古代棋局的一种,其用具包括六箸十二棋。据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古博经》曰,这一游戏的规则是:“二人相对坐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鱼二枚置于水中,其掷采以琼为之。二人互掷采行棋,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每牵一鱼获二筹,翻一鱼获二筹。”后来“博”的形式起了变化,由棋局而演化为专指掷采以定胜负输赢的赌局了。
五木 古代博戏用具,因系木制的五子,故名五木,后世也有用石、玉、象牙或骨制的。据宋程大昌《演繁露》载,五木的形状两头尖,能够转跃;中间两面平广可以镂采,其中一面涂墨画犊,一面涂白画雉。投子时最高采称为卢,五子皆黑;次称雉,四黑一白;再次称枭或犍。后世将五木截去两,头尖端,蹙长为方,由两面成为六面,类似于骰子。
骰子 又称投子、色子,古代赌具。传说系曹魏时曹植所制,取投掷之义,故名投子。投子以木、竹削制,后有用玉、骨或象牙制作的。有人认为骰子系从五木演化而来,其形状为正方,六面分别刻“幺二三四五六”之数,除四数为红色,余皆为黑色。后世将骰子改制为牙牌,全副32扇(张),四人游戏,每人8张。明代又将牙牌改为骨制,后来的“牌九”之戏即由此演变而来。当时还有一种马吊游戏,开始用于行酒令,后演变成为麻将牌。
除上而外,古代还流行斗牛、斗鸡、斗鸭、斗蟋蟀、斗草、猜谜、划拳等游戏和钩强(拔河)、木射、冰嬉、游泳、踢毽子、放风筝等体育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