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的传播 目前考古发现有关吸烟的最早资料,是在墨西哥恰帕斯州帕伦克修建于公元432年的一座神殿的一幅浮雕上,美国学者海曼在《烟草与美洲人》一书中,以大量的证据及资料论证了烟草发源于美洲。据吴晗先生的考证,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的后期,其途径最早是由吕宋(菲律宾)先传入福建,而后南传广东、北传江浙等地。
吸烟可以刺激人们的感官和心理,因此当烟草进入中国后,便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到明代末年已经蔚然成风。据王逋《蚓庵琐语》载:“予儿时尚不识烟为何物,崇祯末,我地(浙江嘉兴)遍处栽种,虽三尺童子,莫不食烟,风俗顿改。”张介宾《景岳全书·本草部》载:“而今(崇祯年间)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予初得此物亦甚疑贰,及习服数次乃悉其功用之捷,有如是者因著性于此。”更有甚者,有一部分人吸烟成瘾,嗜烟甚于吃饭。蔡家琬《烟谱》载:“予友某,贫而酷嗜烟草,谓予曰:‘古云一日不再食则饥,吾尝一日一餐必无怨,若购烟无资则泪如雨下。’予笑曰:‘可谓所急有甚于饭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三载:“今世公卿士大夫下逮舆隶妇女,无不嗜烟草者,田家种之连畛,颇获厚利。”
明、清两代朝廷都实行禁烟政策,但吸烟的人却与日俱增,而烟草也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到清中叶后,从两广到东北,从胶东半岛到大西北,烟草种植遍布全国各地。福建漳州、泉州,湖南衡阳,湖北汉口,山东济宁,甘肃兰州成为烟草贸易的集散地;闽烟、衡烟、济宁烟、杭烟、蒲城烟、曲靖兰花烟、兰州水烟、山西青烟及东北的关东烟成为当时全国的名牌烟。
吸烟的方式及用具 中国古代烟民的吸烟方式主要是抽吸旱烟,其次有水烟、鼻烟、斗烟、雪茄烟等。
旱烟的用具一般由烟杆、烟窝、烟嘴、烟袋四部分组成,南方人的烟杆一般用竹管制成,北方人多用硬木杆掏空,长短粗细无定制;烟窝即窝状的烟斗,是存放烟丝的部分,又称烟锅,安装在烟杆的一端,多用金属制作,最常见的是用铜制作;烟嘴有用玻璃制作的,也有用玉石或金属制作的,烟嘴安装在烟杆的另一端,用来衔在口中吸烟,当然也有的贫穷者不用烟嘴,直接衔竿吸烟;烟袋用以存放烟丝,以备吸用,其质料多为布帛,也有用皮缝制或用硬木、牛角挖制。抽吸旱烟的人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喜好对烟具很讲究,有的烟具近乎工艺品。(www.xing528.com)
水烟是烟丝燃烧后烟气通过水进入口腔的一种吸烟方式,其烟具亦颇为讲究,多数用铜制,也有银制或者镀金的,有的在烟嘴管部分还镶嵌翡翠、玛瑙。当然也有用竹制的,北方的部分地区还有用羊腿骨作烟杆,两端钻孔分别安上烟斗和烟嘴,不通过水而直接抽吸者。水烟的烟斗较小,一般点燃后抽吸一两口即吹去烟灰,重新装烟,因此抽吸水烟要有火源,火源有草纸细卷、朽木或油灯等。
鼻烟不是吸入燃烧的烟气,而是用鼻直接嗅闻。鼻烟在明万历九年传入中国,其制作要比旱烟和水烟细致复杂,成本也高,使用者多是富贵人家。嗅闻鼻烟的用具是鼻烟壶,最早的鼻烟壶是仿中药瓶制作的,清代康熙年间,鼻烟壶的制作由于皇帝的喜好而得以迅速发展,其款式、风格已完全独立于古旧药瓶,经雍正、乾隆两朝,中国的鼻烟壶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乾隆末年还出现了有内画的鼻烟壶。鼻烟壶以其质料不同分为珠壶、玉壶、水晶壶、琥珀壶、瓷壶、竹刻壶、木壶、葫芦壶、象牙壶、玻璃壶、珐琅壶、石壶、犀牛角壶等,其形态有柳斗、茄子、枣、瓜、蝉、鱼、龟等等,其功能不仅仅在于嗅闻鼻烟,更主要的成为用以观赏的高雅精致的工艺品了。此外,在中国古代的部分地区和人士中,还流行抽吸斗烟和雪茄烟的方式。
吸烟与礼俗 吸烟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现象,久而久之,形成一些礼俗,在清代就有“八宜”“七忌”“七节”“五可憎”之说,据陆燿《烟谱》载:烟有宜吃者八事:睡起宜吃,饭后宜吃,对客宜吃,作文宜吃,观书欲倦宜吃,待好友不至宜吃,胸有烦闷宜吃,案无酒肴宜吃;忌吃者七事:听琴忌吃,饲鹤忌吃,对幽兰忌吃,看梅花忌吃,祭祀忌吃,朝会忌吃,与美人昵枕忌吃;吃而宜节者亦七事:马上宜节,被里宜节,事忙宜节,囊、悭宜节,踏落叶宜节,坐芦篷船宜节,近故纸堆宜节;吃而可憎者五事:吐痰可憎,呼吸有声可憎,主人吝啬可憎,恶客贪饕可憎,取火而火久不至可憎。
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对于吸烟也有许多礼俗,例如在蒙古包作客时,殷勤的主人常拿出鼻烟壶给客人嗅,或与客人交换着嗅,同时递鼻烟壶也很讲究规矩和礼节;在傣、景颇、阿昌、傈僳、德昂、爱尼、佤、拉祜等少数民族中,每逢串门、闲聊或聚会,无论男女都互相敬送嚼烟;在朝鲜族中,晚辈不宜当着老人面吸烟,不许向老人借火吸烟;到俄罗斯族人家中作客,不能随便吸烟和磕烟灰,递烟要连同烟盒递给,点烟时不能以一根火柴点燃三支烟,借火时不能拿对方已燃的烟;到拉祜族人家作客,不能光给同辈人递烟,也要向家中的老人或小孩递上,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