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雕塑起源很早,但依据考古发现,流传至今的大型雕塑作品当首推秦始皇兵马俑。俑坑的陶人陶马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共发现兵马俑七八千件。近看俑坑,眼前是生龙活虎的武士、昂首嘶鸣的战马和巨轮滚滚的战车。军阵中的武士,有的免冠束发、身穿短褐、系带扎腿、挽弓挎箭;有的头戴战盔、身披铠甲、足登黑靴、执矛秉戈。兵马俑以其服饰、甲胄和所在位置可以分为将军、军吏、材官、射士、骁骑、伍卒等类,他们一个个面容不同,神态各异。陶马个个膘肥体壮,劲健有力,衔镖张口,鬃毛分飞,造型生动,形象逼真。俯视一号俑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浩浩荡荡的军阵场面。军阵是按当时秦军的临战队形排列,前边由210件武士俑组成面朝东方、每列70人的3列横队,这是军阵的前锋;随后是步兵和战车组成的28路纵队,步兵俑披甲穿袍,战车由4匹陶马拖拉,十分壮观,这是军队的主体;南北两侧和最后,各有1列面朝外的武士俑,这是侧翼和后卫,用以防止敌人的截击和包抄。这种组织严密的军阵、充分显示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威武场面,活现了秦始皇当年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内平六国,外却匈奴的壮丽图景。
考古发现的汉代雕塑艺术作品以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最为重要,其制作年代约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现石雕尚存9件: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虎、卧牛、卧猪、矮人、人抱熊和怪兽食羊。9件都是整石雕成,长度在2米至3米之间。其中的“马踏匈奴”雕刻是西汉历史现实的有力概括,虽然受时代所限,但整个作品还是有力地歌颂了为解除边患而斗争的英雄气概。
汉代的男女侍从陶俑,早期的身体扁平,拱手直立,下部裙裾作喇叭状,眉宇之间流露出温和善良的神情;后期的陶俑在制作上由模制发展为捏塑,造型上由扁平的身躯发展为较自然的体态,双脚直立,可以四面观赏;面部表情与全身姿态、动作都配合得非常协调。在四川汉墓中发现的陶俑,特别是歌舞俑中的那个鼓瑟高歌、表情快乐者,最能收到纯朴自然和真实的效果;一些尺寸较大的陶俑,头戴奇异的头饰和耳饰,嘴角眼角泛出轻微的笑容,标志着创作者在处理内心活动上获得很大的成功。动物俑中,如四川出土的昂首、举足、摇尾的活泼马驹,河南辉县出土的猎犬,一向为美术界所瞩目。此外,高颐墓、武氏祠的石狮,昂首、张口、吐舌,表情极具夸张的成份,是汉魏六朝这一流行题材的早期代表作。
魏晋以后,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雕塑重心移到宗教题材,佛像的雕塑风靡全国,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天龙山石窟、河北曲阳修德寺、四川成都万佛寺……留下了很难用数字统计的石刻造像。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系北魏时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较大洞窟53个,石雕造像约5万1000余个,第五窟中央的本尊坐佛,是云冈石窟佛像中最大的一个,高达17米,两腿盘坐宽约15.8米,脚长4.65米,中指长2.3米。位于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开凿,直至唐代历时400余年,现存石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9万7000余尊。
宾阳洞正面方坛之上为本尊坐像,左右为二罗汉、二菩萨,五尊一组。坐佛前有两头石狮分列左右侧,左右两壁又皆一立佛,二菩萨协侍,佛及菩萨身后及头后,如一般惯例都有雕饰华丽的背光和项光。藻井为椭圆穹形,与四壁相接。中央为一两重瓣的大莲花,四周有10个奏乐的飞天,裳带飘扬。洞前石壁左右浮雕分上下四层,洞窟地面模仿地毯,雕出走道及莲花装饰图,整个宾阳洞的造像布局是以本尊为中心,其他各种形象及装饰互相联系,产生照应及陪衬作用,而在设计中又充分利用主从、加强与减弱的手法,突出集中到本尊身上。它的完整布局,代表着北魏末期佛教庙堂的流行样式,也说明佛教雕塑艺术的成熟。再如四川乐山大佛、太原天龙山造像等,每一躯像的洗练和完整的造型都是高度真实性和装饰性完美结合的成果。
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有许多是陵墓建设的组成部分,如南北朝时期萧绩墓石辟邪,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兽,不仅形体庞大,而且威武勇猛的特点也很显著。最为著名的是昭陵六骏,此外,献陵前的石虎、乾陵的系列雕塑、明清时期皇帝陵墓御道两旁整齐对称排列的雕塑,均象征着墓主人的天纵上圣之尊,文治武功之业,有力地强化并丰富了整个陵苑建筑的政治主题。(www.xing528.com)
陶俑是古代雕塑中的重要门类,较之汉代,南北朝时期的雕塑技术有了较大进步,面部及体态外形上也更加完整而真实。同时,陶俑的类型也增多了,有身体修长秀美的女侍、乐伎,孔武有力的武士、骑兵和侍卫,以及外族的奴仆、牛马、骆驼。陶俑中的人物形象都能从神情及姿态上见出每一类型的特点,有非常动人的表现。到了唐代,可以认为陶俑形象在相当广泛的程度上概括了当时的世俗生活,例如那些恭敬耸肩而做出谄媚笑容的卑微小人物,痴呆病态而又肥胖的贵族女子,庸俗愚蠢而又神情傲慢的猾吏,叉手而立、瞪目作吓人状的仗势欺人的恶奴,轻佻得志似乎荣耀有势的马夫等等形象,不仅活龙活现出人物的性格,而且也较为深刻地挖掘了人物的社会本质。
宋辽金元的雕塑艺术品保存在古代寺庙建筑物内的居多,除了各寺观的佛、菩萨之外,还出现了大量罗汉、金刚。同时泥塑、木雕逐渐代替了洞窟的石刻造像,其中在艺术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太原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塑像,这些塑像表现了侍女们多种动态神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面型、身材比例、眼口表情、体态动作还是衣褶飘带、发型装饰都处理得细致含蓄,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效果,刻画出女性贤惠可亲的性格。它如山东长清灵岩寺、洞庭东山紫金庵、江苏甪直保圣寺的罗汉塑像,神态逼真,富于表情,亦为雕塑中的佳品。
迨于明清,宗教雕塑尚可看到一些生动而有特色的创作,如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诸天塑像,山西太原崇善寺的千手观音,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天王、力士、十八罗汉,陕西蓝田水陆庵的塑壁,云南筇竹寺的五百罗汉以及北京雍和宫的宗喀巴铜像,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不过,就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的大多数宗教题材作品,陷于程式化和定型化,尽管塑像外表金光灿烂、雕饰华丽,然而缺乏内在的活力。在明清雕塑领域给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是与工艺美术紧密相连的“案头摆设”小型雕塑品。这类艺术品以其制作材料而言,有木雕、泥塑、陶瓷塑、砖雕、竹雕、玉石雕、骨角牙雕和果核雕等种类。其中以福建德化瓷塑,广东石湾陶塑,浙江嘉定、江苏南京的竹刻,闽南、广东潮州的木雕和无锡、苏州、天津的泥塑最为驰名。
此外,玉石等雕琢品作为珍贵工艺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的需要,尤其是高级大型玉雕陈设品“玉山”,极具观赏性和美学价值,如《大禹治水青玉山子》,原材高224厘米,宽94厘米,重达5300多斤,造型上山石错综,气势磅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壮丽场景。牙雕《月曼清游册》以幅描绘了贵族妇女12个月的各种生活场景,以象牙雕镂人物、楼室,以玛瑙、玉石等雕饰山石器物,色调以白为主,略加施彩,格调鲜明而素雅。另外,苏州陆之冈等人的玉雕,清代的珐琅彩瓷、竹木雕刻、金属制品等亦都富有特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