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坛名家辈出,名作繁富。前文仅就绘画艺术的发展作了粗线条的勾勒,这里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再进行一些补充。在对著名画家进行叙述之前,有必要先对在中国绘画史占有重要地位的敦煌壁画做些介绍。
敦煌壁画 系指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现存的492个窟中所保留的4万5000多平方米壁画,敦煌壁画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壁画宝库,其时间跨度上自魏晋,下至明清,前后大约有上千年的历史。敦煌壁画的题材包括佛像画、经变画、人画像、装饰画、山水画、以及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故事画等,其中的故事画就其表现的内容而言,又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佛传故事,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第290窟的佛传故事系鸿篇巨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二是本生故事画,主要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具有鲜明的宗教的烙印。三是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四是佛教历史故事画,包括佛教圣迹、高僧事迹、历史事件等,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其中有6幅《玄奘取经图》,系描绘唐僧取经故事。五是比喻故事画,大都是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的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敦煌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其艺术价值弥足珍贵。
顾恺之 (公元348年—409年),东晋杰出画家,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书法,尤善绘画,时人称他为画绝、文绝、痴绝。顾恺之精于人物肖像,画人注重点睛,主张传神,注重通过描绘生理细节来表现人物神情,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志趣风度。他在《论画》等画论中还提出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作品的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摹本有《维摩诘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他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阎立本 (公元601年—673年),唐朝时期官至宰相。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其擅长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其作品富于巧思,注重写实和个性描绘,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刻画细致,形象逼真传神,线描刚劲圆润,设色浓重沉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画作《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等被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代表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像》《萧翼赚兰亭图》等。
李思训 (公元651年—716年),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左羽林大将军。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上曲折多变,法度谨严、笔力遒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其画作《江帆楼阁图》上部浩渺的江水渐远渐渺茫,近处一叶渔舟泛于细密的鱼鳞水纹,天边则二片风帆远去;下方是江边坡岸,密树掩映,山径层叠,有碧殿朱廊曲折其间,意境深远。《唐朝名画录》称他为“国朝山水第一”,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北宗”之祖。其作品据《宣和书谱》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九成宫纨扇图》等,可惜均已散佚。
吴道子 (约公元680年—759年),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刻意求新,不落俗套,大胆创新,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笔胜于象,骨气高傲。他的线描绝技充满了韵律美,能够把凹凸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人物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描摹出人物的性格。画史上评其画是“人物八面,生意活动”,“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吴道子的绘画取得卓然超群的成就,其代表作有《地狱变相》《维摩诘经变图》《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画史尊称其为“画圣”。(www.xing528.com)
张择端 (约公元1085年—1145年)北宋末年绘画大师。其传世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卷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和风俗民情,画面里的五百八十七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十三种动物和九种植物形态无不惟妙惟肖,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瑰宝。张择端的作品大都失传,尚存《金明池争标图》亦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黄公望 (公元1269年—1354年),元代著名画家,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后皈依全真派道教,别号大痴道人。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前后画了三四年,为了这幅画,这位年已79岁的白发老人几乎踏遍了富春江的两岸。他真正读懂了富春江,画出了富春江畔“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初秋美景,也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一生。无怪乎董其昌见画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也!”黄公望的传世作品有《富春大岭图》《溪山雨意图》《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九珠峰翠图》《水阁清幽图》《洞庭奇峰图》等,另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
董其昌 (公元1555年—1636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明末著名书画大家。他的书法清秀淡雅,独辟蹊径,自立一宗,领一时风骚,有“颜骨赵姿”之美称。他擅长山水画,同时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他强调以古人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以自己独创的形式再现古人的“风神”,达到自成家法的化境;他强调画家的修养和作画的意境,摄取众家之长,按己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他在技法上特别讲求用墨,清隽雅逸,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他的代表作有《遥峰泼翠图》《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图》《溪山行旅图》《岩居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等,此外,他对山水画的画论和分类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朱耷 (公元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杰出画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朱耷一生坎坷,曾一度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他从六十岁时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在署款时他常把这四个字连缀,仿佛“哭之”,又像“笑之”字样,借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较之山水画,朱耷的花鸟画更具有个性风格,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其突出特点是“少”,描绘的对象少,塑造对象时用笔也少。他的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笔墨凝练沉毅,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朱耷曾自道其画:“墨点无多泪点多”,言简意赅地阐释出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他的画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代表作有《孔雀竹石图》《孤禽图》《眠鸭图》《猫石杂卉图》《莲花鱼乐图》《双鹰图轴》《古梅图轴》《快雪时晴图轴》《幽溪泛舟图轴》《四帧绢本浅绛山水大屏》等。
郑燮 (1693年—1766年),号板桥,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的书法自成一体,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作为画家,他一生多是在画兰、竹、石,而尤其以水墨兰竹最为灵动传神,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强调要以“造物为师”,譬如画竹,他将大自然中的竹子一转而为眼中的竹子,再转而为胸中之竹,三转而成手上画中之竹。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并著有《郑板桥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