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史籍,除前所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典志四大体系外,其他的史籍我们统称其为杂史。杂史多出于私家著述,不受义例拘束,其种类繁多,内容杂然并陈,足资参考。
先秦杂史,屡遭损失,流传至今的仅有10余种,举其要者,如《国语》《战国策》《穆天子传》《逸周书》《山海经》《世本》等。汉魏南北朝时期出现大量的杂史,依其类型,约略可分为古史、起居注、传记、谱牒、地志等类。古史类如扬雄的《蜀王本纪》,刘向的《新序》《说苑》,袁康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应劭的《风俗通义》,谯周的《古史考》,皇甫谧的《帝王世纪》等。
起居注类的史籍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谈行事,据《隋书·经籍志》所记,这一时期的起居注有40多种,上千卷,如《汉献帝起居注》《晋咸宁起居注》《晋咸康起居注》《宋元嘉起居注》《齐永明起居注》《晋起居注》《北魏起居注》等等。
传记类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和后人的补考,这一时期共有438种,3000余卷,历代人物传记中如刘向的《列女传》,魏明帝的《海内先贤传》,梁元帝的《忠臣传》,萧广济的《孝子传》,皇甫谧的《高士传》,惠皎的《高僧传》等;地方人物传记中如谢承的《会稽先贤传》,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徐整的《豫章烈士传》等;时代人物传中如袁宏的《正始名士传》,戴逵的《竹林七贤论》等;家族个人传中如王讳的《太原王氏家传》,裴松之的《裴氏家传》,管辰的《管辂传》等。
谱牒是记述一姓的家世传递,源于先秦时的《世本》,这种体裁的史籍,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据阮孝绪的记载和清人姚振宗的补记,这一时期的谱牒有62种,1389卷。如记载皇帝家谱的《帝王年谱》《宋谱》《梁帝谱》《后魏皇帝宗族谱》等,记载大姓家族的《邓氏官谱》《京兆韦氏谱》《谢氏谱》《杨氏支分谱》等,记载地方诸姓的《江州诸姓谱》《益州谱》《关东关北谱》等,记载各州或百家的《总集十八州谱》《姓氏英贤谱》《诸姓谱》《百家集谱》《百家谱》等。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地志包括专记山川、疆域、物产、人口的地理书(古称图经)和同时兼记地理沿革、人物故事、名胜古迹、风土民情等内容的方志书,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和姚振宗的考补,这一时期的地志书近三百种,达三千卷左右。如顾野王的《舆地志》、常璩的《华阳国志》、郎蔚之的《诸州图经集》、桑钦的《水经》、郦道元的《水经注》、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周处的《风土记》、杨衍之的《洛阳伽蓝记》、法显的《佛国记》、裴矩的《西域图》、戴延之的《西征记》、沈怀文的《隋王入沔记》、陆澄的《一百六十四家地理书》、任昉的《地记》等。
除上而外,汉魏南北朝时期的杂史还包括诸多目录、史注、史评、故事杂记等类的史籍,并出现了王象等人的《皇览》、崔豹的《古今注》、刘义庆的《集林》、萧子良的《四部要略》、刘孝标的《类苑》、刘杳的《寿光书苑》、徐勉等人的《华林遍略》、元晖的《科录》、祖珽等人的《修文殿御览》等大部头类书。隋唐至明清时期,杂史范围扩大,其部头与卷秩数剧增。下面分史评、类书、地志、杂记等类择要叙述如下:
史评 此类性质的史籍有两种,一是批评史实,二是批评史书。批评史实的史评,有些原来就在四大体系的史籍中,比如《左传》每发议论,便假“君子曰”相称;《史记》中每有发论,便云“太史公曰”;他如《汉书》曰“赞”、《前汉纪》曰“论”、《三国志》曰“评”等。后来也有成为专书的,例如宋代吕夏卿的《唐书直笔》、胡寅的《读史管见》、曾三的《南北筹边》、孙甫的《唐史要论》、吕祖谦的《东莱博议》、范祖禹的《唐鉴》、吕中的《大事记讲义》、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元代胡一桂的《十七史纂古今通要》等。批评史书的史籍,首推刘知几的《史通》,此外还有柳璨的《史通析微》、倪思的《迁史删改古书异辞》、吴镇的《新唐书纠谬》、汪应辰的《唐书列传辨证》、苏天爵的《三史质疑》、姚振宗的《隋书经籍志考证》、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牛运震的《十七史论》、洪颐煊的《诸史考异》、阮元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弨的《群书拾补》、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俞樾的《诸子平议》《群经乎议》、孙诒让的《札迻》、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崔述的《考信录》、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等。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则是继刘知几《史通》之后又一部著名的史论力作。(www.xing528.com)
类书 类书是把历史上的典章故事或文学作品等分门别类进行编纂,具有工具书的性质。类书创始于三国时魏国王象所编的《皇览》,唐宋时期留传至今的类书主要有:欧阳询的《艺文类聚》、许敬宗等的《文馆词林》、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徐坚的《初学记》、白居易的《白氏六帖》、李昉等人的《太平御览》、王钦若的《册府元龟》、高承的《事物纪原》、祝穆的《事文类聚》、谢维新的《古今合璧事类》、王应麟的《玉海》等。明代解缙等人奉敕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原书正文2万2877卷,凡例、目录60卷,收存历代重要典籍七八千种,约3亿7000万字,分装1万1095册。可惜现在仅存720卷。清代陈梦雷等人奉敕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正文1万卷,总目40卷,附“考证”24卷,内分六编、三十二典、6117部,分类详细,编排系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地志 包括综合性、地方性、风俗性三类地理方志。综合性的著名地志有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萧德言等人的《括地志》、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等人的《元丰九域志》、李宗谔等人的《祥符州县图经》、欧阳忞的《舆地广记》、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岳铉的《大元大一统志》、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蒋廷锡等人的《大清一统志》等;地方性的著名地志有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吴自牧的《梦粱录》、宋敏求的《长安志》、潜说友的《咸淳临安志》、范成大的《吴郡志》、陈耆卿的《嘉定赤城志》、徐硕的《至元嘉禾志》、张之洞等人的《顺天府志》等;风俗性的著名地志有樊绰的《蛮书》、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周密的《武林旧事》、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
杂记 杂记较为零散,类目亦多,较为著名的有《贞观政要》《封氏闻见录》《酉阳杂俎》《吴越备史》《唐摭言》《唐才子传》《蒙古秘史》《邵氏闻见录》《齐东野语》《辍耕录》《大金国志》《国朝名臣事略》《洪武圣政记》《仁庙宣庙圣政记》《大学衍义补》《吾学编》《弇山堂别集》《万历野获编》《三朝辽事实录》《平播全书》《三垣笔记》《圣武记》《日知录》《甲申传信录》《绥寇纪略》《明季南北略》《明季稗史》《满州源流考》《啸亭杂录》《郎潜纪闻》《太平天国野史》《高丽国史》《琉球国志略》《海国闻见录》《朔方备乘》《台湾纪略》等。也有一些人士将古今杂记收编成集,如马总的《意林》、曾糙的《类说》、江少虞的《事实类苑》、陶宗仪的《说郛》、陆楫的《古今说海》等。人物传记中的名著则有钱仪吉的《碑传集》、阮元等人的《畴人传》等。
明朝末年,中国出现了四部科学专著,一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二是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三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四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明清时期,中国还出现了三部学术史名著,即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全祖望的《宋元学案》,江藩、唐鉴等人的《清儒学案》。
丛书 明清时期中国也出现了大批丛书,这是汇合群书为一书或一套书,而后冠以总名。据中华书局1958年至1962年出版的《中国丛书综录》统计,全国41家图书馆收藏丛书2797种,子目7万余条,其中古籍3万8000余种。综合性丛书的编纂始于南宋,时有俞鼎孙等编《儒学警悟》、左圭辑《百川学海》,明清时期较好的丛书有高鸣凤辑《今献汇言》、胡维新辑《两京遗编》、程荣辑《汉魏丛书》、沈节甫辑《纪录汇编》、王肯堂辑《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徐乾学辑《通志堂经解》、阮元辑《皇清经解》、王先谦辑《续皇清经解》等。清代的私刻丛书也十分盛行,如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孙星衍的《岱南阁丛书》《平津馆丛书》,卢文弨的《抱经堂丛书》、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张海鹏的《学津讨原》《墨海金壶》,卢见曾的《雅雨堂丛书》、吴骞的《拜经楼丛书》、钱熙祚的《守山阁丛书》等。但丛书之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系清乾隆皇帝敕辑,纪昀等人为总纂官,历时十年,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内按经、史、子、集分为四部,其下又分44类,共收录书3461部,7万9309卷;另录存目6819部,9万4034卷。全书约9亿9700万字,基本上包括了先秦至清初的重要文献。该书共抄成正本7部,分别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河北承德文津阁(以上称“北四阁”)和江苏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浙江杭州西湖文澜阁(以上称“南三阁”)。而后又续抄副本一部,藏翰林院。此前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和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抄成《四库全书荟要》二部,分藏于故宫摛藻堂和京郊长春园味腴书屋。文宗、文汇、文源、翰林四本及味腴书屋的荟要本相继亡佚,文津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澜本现存杭州图书馆,文溯本现藏沈阳图书馆,文渊本现存于我国台湾地区,摛藻堂荟要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又有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系中国古代目录学专著的代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