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在《神仙考》中说“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其首要特征是飞升不死,所以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富于神通,具有法术,可以隐身易形,任意变化,同时还可以魔术般地创造出所需要的各种东西,甚至画地为河,撮土成山,撒豆成兵,兴风呼雨,洞悉幽幽苍天,看透冥冥大地。
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绘制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南朝梁时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曾给神仙排列座次,分为七个等阶,每阶设一中位,由一位神仙主持,再于左右两边安插诸神,共排定430多位神仙。神仙中以“三清四御”为最高,三清是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天宝君(元始天尊),居于禹余天上清境的灵宝君(灵宝天尊)和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神宝君(道德天尊),三宝君各为经教之祖师,把上天的道经秘箓传授给世人,分别传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真经。四御为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其中土皇地祗是最大的地神,掌管阴阳生育及大地山河。
在这个仙境里,数量最多的是神化了的著名道教人物,如赤松子、鬼谷子、张天师、陈抟老祖以及人们熟悉的八仙等;另一些是民间神话传说中人物,如盘古、西王母等等;还有一些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英烈,如号称关圣帝君的关羽,被封为门神的秦叔宝、尉迟敬德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虚构的仙人真人,如三皇五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九天玄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等。这些神仙们的活动范围广阔浩渺,上至极远的玄天,下及幽深的地府。仅天境,道教即有三十六天之说:上有圣境四天,中有四梵天,下有三界廿八天。圣境四天为大罗天和三宝君所居的三清境;四梵天包括贾恋、梵度、五隆、常融四天;三界指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道教又谓八方巨海之中有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十州和昆仑、方丈、蓬丘三岛,这些地方人迹稀绝,有不死仙草,是神仙游息之处。在地上的诸名山中,有仙人、真人所辖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在地下则有由判官、小鬼掌理的阴曹地府等。(www.xing528.com)
道教的名胜古迹 道教的胜地多在名山,遍布全国各地,但首推东岳泰山,明代万历年间的《续道藏·搜神记》将泰山推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孙,神灵之府”。另有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和位于广东东江北的罗浮山,位于江苏西南的茅山,位于江西贵溪西南的龙虎山,位于江西樟树市东南的阁皂山,位于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位于陕西周至的终南山,位于四川成都西北的青城山等等。宫观是道士修行、祭祀、供奉、做斋醮祈禳等宗教活动的场所,它从早期的静室和治所发展而来。其建筑除山门、殿堂之外,大型的宫观还有亭台楼阁,树木匝地、廊腰曼回,十分清静典雅。著名的道教宫观有位于陕西周至县终南山的楼观、户县西面的重阳宫,位于江西贵溪市上清镇东的上清宫、南昌的万寿宫,位于江苏苏州市的玄妙观,句容县茅山的元符宫,南京的朝天宫,位于辽宁沈阳的太清宫,位于浙江余杭、临安二县之间的洞霄宫,位于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以及位于北京市的白云观等等。
道教的经藏 在道教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中,《道藏》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这是一部包括道教经典及其有关书籍的大型丛书。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是明代编修的《道藏》,正、续《道藏》总计5480卷,按“三洞四辅”分为七部。三洞的“洞”是“通”的意思,包括洞真(通向真仙之道)、洞玄(通向玄妙之道)、洞神(通向神灵之道)三洞;四辅的“辅”是辅佐之意,是对“洞”的经义进行阐述和补充,它把三洞以外的经论分为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四部,其中前三部分别辅三洞,而正一部总辅以上六部。三洞之中,每洞又分为12类,即本文(道经原文)、神符(以符箓咒语为主的道经)、玉诀(注解道经的文字)、灵图(以神灵图像为主的道书)、谱录(载录神仙谱系的道书)、戒律(记载清规戒律及功过之类的道书)、威仪(记载礼仪、制度、斋醮、祀神仪式的道书)、方法(讲修行和招魂制鬼之法的道书)、众术(载炼丹及各种变化方术的道书)、记传(道史及神仙的传记)、赞颂(以赞词、颂偈为主的道书)、表奏(有关斋醮、祭祀等所用的章表、奏疏等程式的道书)。《道藏》共收书1500多种,其中有几百万字一部的大书,如《灵宝领教济度全书》320卷,也有少到百十字一种的短篇,如《高上玉皇胎息经》只有88字。《道藏》的内容极为庞杂,包罗万象。这部大型丛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便于了解和检阅《道藏》,中国社科院宗教所道教室编撰了《道藏提要》,并附有《道藏》书名及著者索引,可作为了解和研究《道藏》的入门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