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仰与修炼的最终目的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它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尘世间的凡人可以脱胎换骨,进入仙境。其修炼方法,是其他宗教难以比拟的,其中的许多精华,传习至今。从道教的发展史看,不同时期产生过不同的修炼派别与方式,梁朝时刘勰曾把道徒的修炼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其次是秦汉方士的神仙服饵,再次是汉末五斗米道的符箓禁魃。延及宋末,马端临又将道徒修炼分为以黄、老、列、庄为代表的清静无为派,赤松子、魏伯阳为代表的炼养派,卢生、李少君等为代表的服食派,张陵、寇谦之为代表的符箓派。就其修炼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炼神 炼神是指练就“清静无为”“离境坐忘”的精神境界。《庄子·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郭象注曰:“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这种方法首先要求却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对名位的奢望,用司马承祯《坐忘论》的话说,即“衣食虚幻,实不足营,为欲出离虚幻,故求衣食。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以名位比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能知贵贱,应须去取,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衣食名位,都是“身外之物”,都是“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因而道教反复强调修道立身之人重要的是断简事物,《庄子·在宥》也讲“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对物欲的追求,虽然与外界刺激相关,但更主要的在于自我。我心不起,万念即灭,见素抱朴,保本守真,这叫做“收心习静”。在“收心”过程中,还要做到“虚心”和“安心”,心既不受纳外物,又不分心于外界,这便是心对于内、外的两种不同的修炼。坚持这样修炼,便可以达到“心不着物,又得不动”的静定,亦即净化专一心灵,摒弃超脱外在事物,处物而心不染,处动而形不散,本心不起,离乎万境的境界。
炼形 炼形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按摩是依循一定的经穴,以按压、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于人体。导引的导是疏通,引是引导,这是一种可以带动全身气血循环的养生功法;《抱朴子·别旨》云:“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导引的目的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达到疏经活血、理气止痛、防病治病的结果。故《神仙导引论》说:“人之五脏六腑百骇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盩则形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故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绘有44种导引姿态;汉末华佗防病医病,讲虎、鹿、熊、猿、鸟五禽戏;《抱朴子》中载有龙导、龟咽、燕飞、蛇曲、兔惊等各种模仿动物的运动方式;拳术是引导四肢关节做各种运动,隋唐以后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慢行百步功等炼形方法盖皆与导引相关。与此同时,道教徒每日还要做鼓漱功。这种方法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咽津液等过程。据《遵生八笺》记载:“平明睡醒时,即起端坐,凝神息虑,舌抵上腭,闭口调息,津液自生。渐至满口,分作三次,以意送下。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疾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上述道教的炼形方法对于传统医学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炼气 炼气有三重含义:一是呼吸自然界的空气;二是父母精血媾精时的元气,道教称“先天气”;三是通过饮食物质所化生的维持生命存在的活力,即人体内的能动力气,道教称此为“后天气”。炼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今天气功中所讲的调息、吐纳、内视气功法、守丹田功法等相似。这种方法起源较早,《庄子·刻意》有“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言,嵇康《养生论》有“呼吸吐纳、服气养身”之说,葛洪在《抱朴子·至理篇》也讲“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服气法分吸、吐两个方面,道教徒认为,吸入天地间四时正气和日、月、星、辰的精气即可长生。从吐气的角度讲,汉代以前有吹(吹出凉气)、呴(呵气)、呼(呼出浊气)三种方法,汉以后发展为吹、呼、唏、呵、嘘、咽六种方法。《服气疗病论》说:“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咽以解极。”服气法的要旨是通过深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增强肺活量;要领是气息均匀轻缓而深长,从而达到全神养身,祛病延年的目的。炼气的最佳境界是能达到鼻无出入之气,道教称此为“胎息”。《抱朴子·释滞》云:“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此外还有行气布气法,这是在炼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气功疗法,即《服气疗病论》所谓的“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它要求在练功的过程中,尽量做到意行气行,意到气到,经过一段时间,自觉到体内有一股热气随着呼吸节奏、意念控制在体内循行,并且想到哪里就运行到哪里,运到患病之处,就意守之,导引之,反复疏通,即可减轻病势,以至痊愈。这种方法不仅可疗自身疾病,若以手掌运气发热,还能为他人治病。
炼食 炼食首先是炼食气辟谷法。这种方法是不吃谷物,但不是不吃食物。开始由一日三餐减为二餐,再到一餐,适应一个时期之后,则以饮水服气为主,同时服用一些辅助食品,如白术、山药、茯苓、花生、大枣、栗子、核桃等,由于这些物质大多为中草药;兼有补气养血等作用,故可以达到解饥、祛病、延年等多重效果。辟谷法盛行于晋唐之际,宋元以后出现了道教丛林,则鲜有覆蹈者。炼食还有外丹法。外丹是采用金石药剂或辅以草木合剂,经过炉火烧炼、化学反应后形成的丸剂。《抱朴子·金丹篇》曰:“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既然如此玄乎,所以上自帝王,下至道士均以炼丹为事。东汉时期,魏伯阳借《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的方法,撰成《参同契》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丹法的著作,被道教徒奉为“丹经王”,从此服用外丹也就成为道教特有的一种修炼法。当然,亦有不少人服而致死。南宋以后,全真道皆主内丹,外丹便衰落下来。
练内丹 内丹是金元以后道教徒修炼的核心,道教称人体脐下男子精室、女子子宫所在部位为丹田,丹田为练内丹之处,故名。内丹家认为人皆禀受父母先天血气而生,后因酒色劳役,致使精衰神疲,以致死亡。因而修炼者要通过自我修炼,补亏养损,达到精力充沛,血气旺盛。这种方法是以精、气、神为对象,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丹田内凝成“类如鸡子”形的丹,是为内丹。这方面的著书有《参同契》《悟真篇》《金丹大要》等。
房中术 道教的修炼还讲究房中术。房中术起源于战国方士,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就有《容成阴道》《黄帝三王养阳方》《务成子阴道》等八种关于房中术之书。东汉时,张陵引为修炼方法之一。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主要是讲房事节欲,正当交合的方法和养生保气之道,夫妻间的颠鸾倒凤既要注意方法、适度的时辰,又要牢记房中禁忌,凡醉饱、劳累、喜怒过甚、大寒大暑、狂风暴雨皆不宜房事。男女以及性卫生知识。道教经藏认为,“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这种方术到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后,逐渐消亡。
道教的戒律清规 道教尊崇神仙,注重祭祀祈祷,而且认为神仙禀质清静高雅,整洁肃穆,所以要求教徒在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整洁心口身,以示虔诚,这就是所谓的斋戒。斋与戒原本一回事,但后来把它一分为二。戒具有强制性,早期道教如太平道即有“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不孝不可久生诫”等道诫,由道诫发展而来的是戒律,这是教团假借天神之名,用以约制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规定。道教认为,学道不受戒,便“无缘上仙”。
道教的正式戒条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托言为太上老君或元始天尊下传,有五戒、八戒、十戒、二十七戒等等。例如,不得杀生、茹荤酒、口是心非、偷盗、邪淫,是为五戒;再如八戒规定:“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者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娼伎。”陆修静还宣称:“受持八戒,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必速,皆如所期也。”道教传戒,一度转入秘密状态,直到元代时丘处机创全真龙门派,才恢复了公开传戒的方式,其内容分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三部分,道教称之为“三坛大戒”,整个过程需要100天。一般来说,道教传戒只在有律师的“丛林”进行,这种丛林又称“十方丛林”,系教团公有的大型宫观,由各地宫观选派教徒集中受戒,一次受戒弟子多至千人。道教的戒律总的来说不及佛教严格,当然各个教派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如全真道就较重戒律,而正一道则相当松弛。戒律是防止教徒犯法的警戒条文,与之相辅的是清规,它是对违反戒律教徒的惩罚条例。清规不统一,由各道观自行订立,轻者罚跪、责杖、驱逐,重者处死。下面我们举白云观在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公布的一些规条,以见梗概:
开静贪睡不起者,跪香(即罚跪烧完一支香的时间);(www.xing528.com)
早晚功课不随班者,跪香;
上殿诵经礼斗不恭敬者,跪香;
本堂喧哗惊众、两相争者,跪香;
三五成群、交头接耳者,迁单(即驱逐);
公报私仇、假传命令,重责迁单;
毁谤大众、怨骂斗殴,杖责驱出;
茹荤饮酒、不顾道体者,逐出;
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顶清规,火化示众。
这里应当指出,上述戒律清规,其内容往往随时代变化而增减删改。就现在的情况而言,其内容如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大都取消,与法律不矛盾的则依然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