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教的起源及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

道教的起源及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大致形成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的过程很长,上限难以确定。究其源,除了受到前面所述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外,还源自以下几个方面。这对后来的道教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汉代的董仲舒开其端,之后此风愈演愈烈,形成极为浓厚的宗教气氛,对于道教的形成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以上主要是就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而言。五斗米道这是道教最早的教派,其创始人为张陵。该道派宗奉老子、尊尹喜为祖师。

道教的起源及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大致形成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的过程很长,上限难以确定。究其源,除了受到前面所述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外,还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古代宗教思想和民间巫术。上古时期,先民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以及祖先极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因而经常对它们祭祀祈祷。到殷商时期,人们对神灵仍非常迷信,事无巨细,皆求问于神灵,动不动就卜筮。在神人之间充任中介者的是巫,先民们相信他能降神、解梦、预言、祈雨、医病、决疑惑、断吉凶。在商代,还以巫咸、巫贤为相,企求依仗巫术祈福禳灾。这种原始宗教思想和巫术,便为后来的道教所吸取和继承。

第二,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神仙传说多来自文化,如《庄子》中的“神人”“至人”“真人”,逍遥自在,轻举独住;《楚辞》中《离骚》《九歌》等许多篇章,神仙纷沓。稍后,在地处海滨的燕齐文化中,海市蜃楼,仙山琼阁,缥缈恍惚。这对后来的道教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加上方士们迎合人们尤其是上层贵族永享富贵的奢望,鼓吹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之术,以致使一些国君堕入其阵,如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都醉心方术,先后派人入海觅仙,企求不死之药。连代表一代风流的秦皇汉武也整日梦想长生不死,飞升成仙。这些神仙传说与成仙方术被后来的道教直接承袭。同时,中国古代神话也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道教的创世纪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古代神话的影子。

第三,谶纬神学。谶即所谓“诡为隐语,预决吉凶”,是一种宗教性的预言。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时就利用过谶语;王莽谋建新王朝,上下争言符命;刘秀起兵,亦以符命笼络人心。纬,是指以儒家经义糅合阴阳五行思想,附会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衰,推验灾异祯祥。汉代的董仲舒开其端,之后此风愈演愈烈,形成极为浓厚的宗教气氛,对于道教的形成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以上主要是就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而言。其实,道教的产生更为重要的恐怕要从当时社会现实中去寻找。东汉王朝从和帝刘肇开始,政治日益腐败,社会日益黑暗,加上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瘟疫流行,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苦难的现实是宗教产生的基础和土壤,当着人们在渴望挣脱苦难但又找不到出路时,便往往把希望寄托于一种宗教,幻想神灵来拯救自己,于是道教产生于东汉晚期便不是偶然的了。

五斗米道 这是道教最早的教派,其创始人为张陵。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张陵与弟子在云锦山修炼外丹黄白术,历3年炼成太清神丹,之后又炼成九鼎神丹,即所称“龙虎大丹”,传说龙虎大丹炼成后,山显龙虎之形的瑞应,遂改云锦山为龙虎山。公元126年,鹤发童颜的张陵率弟子数人山龙虎山辗转长安,翻越秦岭经古栈金牛道入蜀。汉顺帝时,他客居于蜀,赴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学道,永和七年(公元142年)五月一日夜半,自谓遇老子等五人,授以天师。于是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宣称人君按道意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爱民,民即寿考,人法道意便能长久。其信徒入教,依蜀地本有的形式,须出五斗米,故名。张陵创教前后,他先后撰写完成了《老子想尔注》《黄书》《道书》《二十四图》等24部书,并以符水等治病,发展教徒。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在川西北和陕西一带传道,后演变为天师道,而且分南北两大派。

太平道 也是早期的教派,系张角于东汉灵帝年间(公元167年—189年)所创。此教以中黄太一为其奉祀的至尊天神,以《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其教最初传于河北一带,后徒众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后来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旗号,利用太平道组织了为期20余年的黄巾起义,“苍天”指汉王朝,汉代官员军队的衣服以苍青色为主,“黄天”就是指黄巾起义军。最后黄巾起义被东汉王朝镇压,传授不明。

灵宝派 系三国吴国方士葛玄创立。葛玄曾从东汉末年著名方士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等丹经,后在阎皂山(在今江西清江)修道,其山形如阁,色如皂,故名。而灵宝派亦因此又称阎皂山派,葛玄被尊为祖师。灵宝派提倡修道者应该不仅仅只求个人成仙,而应包括要借此帮助别人行善得道,普度众生。至唐代,灵宝经法、修炼理论渐为上清茅山派所吸收。其后晋道士丁令威继之,传《洞玄灵宝经》,葛巢甫又撰《灵宝度人经》,灵宝之教遂大行,在唐朝时鼎盛,北宋金元时期,阁皂山灵宝宗坛、江西龙虎山正一宗坛、江苏茅山上清宗坛为符箓三山。(www.xing528.com)

楼观派 居于今陕西周至县的楼观,相传尹轨在陕西终南山楼观台入道,据说这里是尹喜故宅,是楼观派道家学派的发祥地。楼观派是尹喜结草为楼,观星望气而得名“楼观”。又相传老子西出函谷关传《道德经》于关尹子,即在其处。该道派宗奉老子、尊尹喜为祖师。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5年),老君又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授修道者梁湛“水石还丹术”、《日月黄华上经》等,于是楼观成为当时道教重镇。金哀宗天兴年间(公元1232年—1234年),因遭兵战而焚毁,一度衰落。元时由全真教徒修缮而稍有复兴。该派宗《老子五千文》及“三洞经文”,内外丹兼修,又以符箓召神劾鬼,为人治病。

正一道 西晋永嘉年间,张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龙虎山(在今江西贵溪市),建立上清宫,尊张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是为龙虎山派。唐宋以后,它与灵宝、净明、上清各派逐渐合流,《元史》载: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授张与材正一教主,总领茅山、阎皂山、龙虎山各派,从此这些道派也统统被称为“正一道”。元武宗即位,“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视秩为一品。张与材病逝后,葬金溪鸣阳山,获赠“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正一道主要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信奉此道的教徒可以结婚。

上清派 上清派创始人是东晋天师道士杨羲等人,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兄弟在句曲山(又称三茅山)修炼成仙,故尊之为祖师,并称“三茅真君”。上清派在道教诸派中理论最为繁富,经戒、科仪、符箓、斋醮、炼养、金丹、医药等无所不备,对道教教理、道教修炼理论、道教的发展贡献很大。南朝齐梁时,陶弘景居茅山传上清经法,开创茅山宗,上清派遂为茅山派所承袭。此派兼及三洞,流传极盛,主修洞真中的《上清经》,以存思为主,不主金丹术,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混融,这样就可以长生不老,飞登上清。上清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

钟吕派 系唐末钟离权、吕洞宾、刘操等所创,此派承灵宝派而有所变化,主张三教合一,为改革道教的先声,宋代兴起的新道教基本以此派为主。钟吕派认为:精中可以生气,而气在中丹。精由肾生,实则气由肾生。所以钟离权说:“肾中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复还于下丹,则精养灵根,气自生矣。”该派同时认为:精中可以生气,而气在中丹。精由肾生,实则气由肾生。所以钟离权又说:“肾中生气,气中有真一之水,使水复还于下丹,则精养灵根,气自生矣。”钟吕派后来南传,成为西山派(在江西新建县西),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等经典文献,宋代以后极盛。

大道教 系金初刘德仁所创,刘德仁对传统道教做了三方面改造。一是提倡慈俭与自力。其教以清静无为为宗,以真常慈俭为宝,不纷争,不化缘,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二是以九条教规严格约束道众,为执行教规,大道教中直到元末还设有刑具,听狱讼如公堂。三是以祈祷代方术。大道教本老子“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慈俭不争”之旨,要求教徒忠孝诚谦,去恶复善,绝欲忍苦、利民爱物,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不盗窃,不饮酒,不骄淫。主张修炼方法为“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以召劾鬼神之术为人治病,并不善言炼丹飞升之事。该教派五传至郦希成,元宪宗赐名真大道教。因其教义平易,修行简便,一时流传颇广。大道教传至张清志,其教益盛,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明朝以后渐衰。

全真教 系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在宁海(今山东牟平)全真庵聚徒讲道时创立,认为“识心见性”,即为全真,主张道、释、儒三教合一。该教派嗣太上老君遗教,秉东华帝君演教,承正阳帝君钟离权和纯阳帝君吕洞宾二祖传教,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励婚娶。全真道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重阳仙迹记》云:王重阳“尝率其徒演法建会者五,皆所以明正心诚意,少私寡欲之理,不主一相,不拘一教也”。该教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其道士需出家。在金庸的《神雕侠侣》中,王重阳的弟子全真七子都是名气大实力小的组合,但是实际上这七位在最后都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教派,号称遇仙、南无、随山、龙门、嵛山、华山、清静七派,后称“二比七真”,盛极一时,至明清逐渐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