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基本内容:世间苦、缘起论与涅槃

佛教基本内容:世间苦、缘起论与涅槃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诸般苦痛之道,因此佛教教义也围绕着一个“苦”字,其基本内容简单说就是讲世间的苦、苦的原因、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四谛是佛教教义最基本的内容,但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是以“缘起”作为自己全部世界观和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并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佛教中并称法印的还有一个,这就是“涅槃”。

佛教基本内容:世间苦、缘起论与涅槃

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诸般苦痛之道,因此佛教教义也围绕着一个“苦”字,其基本内容简单说就是讲世间的苦、苦的原因、苦的消灭和灭苦的方法。佛经上把这些称之为“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的意义是真理。

所谓苦谛,是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做的价值判断,佛教认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等八苦;所谓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所谓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这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所谓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达到出世之“涅槃”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行方法。这种通向涅槃解脱的说教和方法又可以概括为八条具体的途径,佛教把这八条途径称之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认为按此修行就可以由凡入圣,从迷界的此岸到达悟界的彼岸。

四谛是佛教教义最基本的内容,但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可以说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这个源泉流出来的。所谓缘起,即“诸法因缘而起”,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切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产生变化,离开了关系和条件,就不能产生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是以“缘起”作为自己全部世界观宗教实践的基础理论,并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最早系统出现的“缘起”说,是小乘教的业感缘起,即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内容的“十二因缘”,如果把佛教的缘起论归纳起来说是这样四个重要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

无造物主 这个观点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这是因为“诸因缘起”,任何一个因就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生因,缘又有缘,竖着讲无始无终,横着看无边无际,所以没有绝对的一个因,因而也就没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www.xing528.com)

无我 佛教把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称作有情,认为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比如说人,从物质要素来讲,是由地(骨肉)、水(血液)、火(暖气)、风(呼吸)、空(空隙)、识(精神活动)六大元素组成;从精神要素来看,有情的组织分为色(五大感官和色声香味触感觉对象)、受(感觉)、想(印象)、行(思维)、识(了别,对所识对象判断和推理)。佛教认为上述要素是刹那依缘而生灭着,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独立的“有情”在支配着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就是无我。

无常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是因缘所生,渐而败坏,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相互联系,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金刚经》将“无常”描述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果相续 佛教认为因缘相生的一切法固然生灭无常,但又是相继不断,如同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同时,其间又秩序井然,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同种瓜得瓜而不能得豆一般。

在上述四点中,无常和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物总的解释,也是一切教义的总法则,被称为“法印”。在佛教中并称法印的还有一个,这就是“涅槃”。涅槃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它有几种解释,通常是指在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最彻底的断灭后所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除了前面所讲的“八正道”之外,还要以“戒、定、慧”三学作为方法。

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别;定是指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心猿意马的安和状态,能够把心(精神)不受干扰地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慧是分别一切法的特殊性与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同时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