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经典:廿六讲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儒家经典:廿六讲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清代末年,宣扬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烟海,不过作为经典性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六部,即经孔子删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到宋朝仁宗时,刊刻“嘉祐石经”,将《孟子》一书也作为经典,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礼记》系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解释、补充、阐发《仪礼》等书经义,并记叙当时及之前的礼乐制度、政事等内容的典籍。

儒家经典:廿六讲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到清代末年,宣扬儒家思想的典籍浩如烟海,不过作为经典性的儒家著作,最初只有六部,即经孔子删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在战国时期已经失传,到东汉时期,统治者又把《论语》《孝经》两书作为书生的必读之书,是为“七经”。唐朝时官办学校有“九经”之说,包括《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27年—840年),朝廷下令将九经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共十二部书,称之为“十二经”。到宋朝仁宗时,刊刻“嘉祐石经”,将《孟子》一书也作为经典,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

《尚书》 原称《书》,“尚”即“上”,“尚书”是指上古时代的书。据《汉书·艺文志》载,“书”的篇目原来很多,曾经孔子编纂,“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但到西汉初年,经伏生传授的《尚书》只有28篇,因其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时人称为“今文尚书”。西汉中期,发现先秦时用大篆古文字体抄写的《尚书》,人称“古文尚书”,后失传。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奏上《古文尚书》58篇,后经学者考证系伪书。《尚书》为古代政典,保存了先秦时期的一些历史资料,在古代史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尚书》较为通行的版本系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西周初年成书的一部占筮算卦的书,相传其作者为周文王。《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称为“爻”。阴阳爻叠列三层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卦象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每一卦象又代表一种事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每一卦象的含意可作进一步的引申,如乾代表天,又可以表示国君、君子、男人、刚健、阳气等。8个卦象分别两两相叠,又能组成64卦。《周易》的正文是对每一卦及卦中的各爻进行阐述和解说,这就是卦辞和爻辞。现今传世的《周易》,还包括解释正文的传,共分10个部分,称为“十翼”。内容涉及商旅、牧事、渔猎、战事、祈祀、政刑、婚姻、农事等等。《周易》通行的版本系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 原称《诗》,是春秋以前平民和贵族的诗歌总集,经孔子编订,全书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民间歌唱的诗,“雅”是朝廷贵族歌唱的诗,“颂”是宗庙祭祀的诗。“风”又分为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又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诗经》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诗歌集,同时也是研究殷周时期重要的社会历史史料。《诗经》通行的版本为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 原称《周官》,系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搜集周朝官制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并融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汇编成的典章制度集。全书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大部分,其中“冬官司空”早佚,西汉时以《考工记》补入。各部分又分列所属官吏,并载明其职掌。此书虽非周期典制实录,但它是研究西周和春秋时期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周礼》通行的版本为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 原称《礼》,汉时称《士礼》或《礼经》,相传为周公所作,《史记》等书则认为《礼》出于孔子之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成书于东周时期。传世的《仪礼》包括士冠礼、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17篇,记载当时天子、诸侯、大夫、士所行的各种礼仪。原书残损散失严重,汉初由鲁高堂生口授,录为十七篇,另有三十九篇汉时即疑伪。此书内容约略可分为吉、凶、宾、嘉、礼等类。《仪礼》通行的版本为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 系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解释、补充、阐发《仪礼》等书经义,并记叙当时及之前的礼乐制度、政事等内容的典籍。原书残佚严重,汉宣帝时戴德选辑85篇,后称大戴礼记;戴圣另选辑49篇,后称小戴礼记。东汉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注解,使其影响大于大戴礼记,后人称《礼记》一般是指小戴记。《礼记》的内容比较庞杂,其中的一些篇章假托孔子之名阐发议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有些篇章较为系统论述儒家的某种思想,如《礼运》《学记》等;有些篇章阐述儒家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等伦理道德,如《大学》《中庸》等;这些内容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礼记》通行的版本为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氏传》 又名《左氏春秋》《左氏传》《左传》,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撰。《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该书以鲁史为主,分年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242年的史实。《春秋》原文简短隐晦,仅具纲目,不叙史事过程,因而有学者为其作传注,以显示原文的内容与大义。据《汉书·艺文志》载,为《春秋》作传的有五家,《左传》为其中之一。《左传》的绝大部分是传注《春秋》史事,但传文记事到鲁悼公四年,较《春秋》多出二十七年;《春秋》主要记鲁国一国史事,《左传》则记有各国史事;《春秋》只记政治军事大事,《左传》则记有一些社会小事;《春秋》像流水帐,《左传》则多为有系统的长篇文章。《左传》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史籍,其通行的版本为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www.xing528.com)

《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春秋公羊传》,又称《公羊春秋》《公羊传》,相传为战国时公羊高撰。《春秋穀梁传》,又称《穀梁春秋》《穀梁传》,相传为战国时穀梁赤撰。《公羊传》和《穀梁传》的内容都着重于阐释《春秋》经文,很少述说史事,且多是以作者的主观臆测来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亦即多是作者的借题发挥。两书对后代的今文经学家有很大影响。《公羊传》通行的版本为汉何休注,唐徐彦疏;《穀梁传》通行的版本为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 系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全书共二十篇,为语录体著作。《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早期学说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论语》通行的版本为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孝经》 其作者有孔子、曾子、孟子门人等多种说法。成书于战国末年,盖为孔门后学所作。全书分为十八章,共1799字,基本内容是倡导儒家的孝道。《孝经》通行的版本为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尔雅》 的作者有周公、孔子及弟子等多种说法。此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是一部对古代典籍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工具书。《尔雅》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后经汉初学者增补润色,全书共19篇,前三篇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文献。《尔雅》通行的版本为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 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当时诸侯王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录。此书主要由孟轲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内容是记载孟子的政治活动及其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等思想。《孟子》现存7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早佚。其通行的版本为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儒家经典除上述“十三经”外,另有“四书”之说,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前两部已包括在“十三经”内,后两部原都是《礼记》中的篇目。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与《中庸》被单独抽出作为一书。《大学》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条目,成为南宋以后儒家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中庸》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中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成为后世的道德行为标准,被称之为“中庸之道”。“四书”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五经”是儒家最为基本的经典书目,同时也是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取士必读的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