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学派的形成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儒家学派的形成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是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的重要学派。这些“士”以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游说诸侯,而诸侯公卿也纷纷“养士”,这就为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创立形成坚实的社会基础。孔子把知识和自己的学说传给众多的弟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独树一帜,有“显学”之称。

儒家学派的形成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还有音乐礼仪的官员。儒家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的重要学派。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把殷周时期为贵族所专有的礼仪和知识向下层社会传播,他的学生中有一些人也相继设教讲学,因而逐渐形成一个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

孔子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政治上动荡不安,军事上兵戈不息,经济上出现了土地私有化,社会上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此间逐渐形成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士”阶层。这些“士”以自己的学说和主张游说诸侯,而诸侯公卿也纷纷“养士”,这就为儒家和其他学派的创立形成坚实的社会基础。从思想渊源来讲,孔子的学说在很大的程度上继承了周朝正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克己复礼”,企求恢复周礼的宗法制度,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修己、恤民、礼让,实行贤人政治,主张以德政、礼治君临万民。孔子对待国君的态度是:忠于贤明的君主,劝谏不肖之君,离弃不纳谏之君,隐君之恶,救君之危,但不叛君。孔子还十分强调礼,把礼视为治国安民、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宝,所以他大讲“为国以礼”,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的核心是宗法等级制度,亦即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这个“仁”建立在亲子血缘的基础之上,它凭借着道德情感的因素,表现在宗法关系上,它的功能在于和谐,首先是家属成员之间的和睦友爱,这种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扩而展之,便是全社会成员之间矛盾的消除,即全社会的和谐。后儒们把孔子的这种仁学发展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人本哲学,这与西方人本哲学追求人的感性享受不同。孔子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物质生活要在精神生活的前提下才加以考虑。从总体上讲,孔子是重人道而轻天道,对人生抱有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在经济上,一方面孔子“罕言利”,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另一方面又强调国君要实行富民利民的经济政策,薄赋轻役以富民,均平财富以利民,而且为富要仁,做到周急济贫,富而不骄。(www.xing528.com)

孔子一生中周游列国14年,从事过多种职业,但为时都很短,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教育事业,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他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学而优则仕”,并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爱护弟子,他在教与学两方面还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尊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知识和自己的学说传给众多的弟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独树一帜,有“显学”之称。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汇集成书,是为《论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