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医学史上,名医辈出,他们为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除上文涉及者之外,还有汉初的淳于意,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开中国病历医案的先河。东汉时期,有辨证施治的创始人张仲景,他的代表作是《伤寒杂病论》,书中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堪称中医方剂学的鼻祖,为中华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与张仲景同时的还有杰出的外科学家华佗,他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性地以酒送服麻沸散对患者全身麻醉,而后施行外科手术。晋代的葛洪,外儒术而内神仙,以炼丹养生著称,为化学制药的前驱,代表作为《抱朴子》,但他的《肘后备急方》对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治疗也多有记载。南北朝时,有徐之才在方剂分类上有突出贡献,雷敩在药物炮制方面成就斐然,而龚庆宣在外科学方面取得盛誉,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使用水银软膏治疗皮肤病的记录。
隋唐时期,把中医病因病理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是巢元方,他的代表作《诸病源候论》系统地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与证候,大大的发展了中华医学理论。初唐卓越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医方征集、伤寒论整理、本草学分类,对传染病及杂病的认识、防治及护理和“硫黄伏法”化学配方等多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极为后人推崇,而他自己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药王菩萨”。王焘是中唐杰出的医学家,他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某些维生素和激素类药方,并编写成著名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北宋时期,有儿科名医钱乙、董汲、陈文中,解剖学名家杨介,方药学家苏轼、沈括;南宋时,陈言在病因证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施发在脉学研究中有重大发明,李迅在痈疽病的研治方面有大的进展,陈自明和朱端章在妇产科领域成就卓著,而宋慈因其《洗冤集录》成为著名的法医学家,苏颂因其《图经本草》而享有药学家之誉。(www.xing528.com)
中华医学在宋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什么派别争论,但到了金元时代有四大流派出现,著名的学说有刘完素的“主热论”,张元素的“古今异轨”说,张从正的“主攻说”,李杲的“脾胃论”,朱震亨的“阴不足,阳有余”论等。其后各有追随者,形成以刘完素为首的“主火派”,张从正为首的“攻下派”,李杲为首的“补土派”,朱震亨为首的“养阴派”。明代又有以王履、戴思恭、汪机为代表的养阴派和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为代表的温补派;清代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等沿着明代吴又可《温疫论》开创了瘟病学,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此外,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医学巨著问世,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