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望、闻、问、切”四个字。早在战国时期,著名医药学家秦越人(扁鹊)即运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的方法来诊断疾病,当然这些方法不一定是秦越人独创,应当是他对前人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与运用,之后又经历代医家的丰富与改进,从而形成了中华医学独特的诊断办法。
望 指望诊,即医生通过对病人局部或全体的观察,看有无异常变化,从而了解疾病的状况。中医的望诊,主要是观察病人的精神、色气、形态以及舌象等。中医认为,精神的充沛与衰落是人的肌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的表气上注于目,体肤色泽系腑脏气血之表,所以目光、面色等能够突出反映人的精神状况和人体内脏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在一般情形下,如果病人气色枯槁、晦暗,则标志着精气已伤、病变深重;但如果病人面色荣润、鲜明,说明病变轻浅,易于治疗。面部及肌肤的青、黄、赤、白、黑五色,可以显示不同腑脏的病变,也意味着不同性质的病邪。此外,舌苔和舌质亦反映腑脏气血的虚和实,比如苔黄一般为里证、热证,苔白一般为寒证、表证,舌质红一般为热证,舌淡则一般为虚寒。
闻 指闻诊,它主要包括察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呃逆、喷嚏、肠鸣等等和嗅闻病人体内的气味、分泌物、排泄物等两个方面。比如,若病人声音连续有力,但前轻后重,则多属实热证;反之,如患者发音微弱、断断续续、前重后轻,那么多为虚寒证。再如肺痈患者,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气。
问 指问诊,即医家询问患者起病原因、发病时间、既往病史、自我感觉以及生活经历、饮食嗜好等情况,把握诊断的线索,了解病人的状况,进而作出诊断。关于问诊,后世还归纳为“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www.xing528.com)
切 指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是通过对患者体表摸触按压进而获得辩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脉诊以寸口诊法为最常用,这种方法是医家按患者手腕后的桡动脉处,从脉位、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畅通程度等方面来察知体内的病变。中医认为,正常人的脉象在不同季节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如果是患病,那么其脉象更有相应的变化。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脉灸经书,全面论述了人体11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可能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有学者认为这两部脉灸经书是《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祖本。到西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王叔和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总结前人有关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成脉学专著《脉经》,他把前代纷繁的脉象说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详述脉象的辨别方法,分析脉理,陈述脉法,强调注意季节变化和人的体质年龄等特点。其后还有宋崔嘉彦的《脉诀》、元戴起宗的《脉诀刊误》、清沈金鳌的《脉象统类》等专著,补充、修正和发展了传统的脉学,而脉诊也就成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规检查手段了。此外,中医还通过对患者手足、额头、脘腹及其他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测知冷热、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进而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如属血分病变,一般腹内结块,痛有定处,按之有形,且不移动;而气分病变则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聚散不定,这种诊断谓之按诊。
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各有其独到之处,医家在临床应用中,将它们有机结合,进而推断病情,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