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在觅食及与猛兽的搏斗或部落之间的战争中,常常发生一些外伤,开始用树叶、草茎、泥灰涂敷或裹扎伤口,久而久之,人们便发现了一些外用中草药,并积累了一些外治的疗法。火的发现使原始人由生食进到熟食,不但消灭了许多消化道传染病的病源菌,而且使身体的营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古人还慢慢学会针砭治病,并发明了原始的脓肿切开术、剖腹产术、断肢术、穿耳鼻术、阉术等等。但是一直到夏、商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古人对许多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如生、老、病、死仍感到神秘莫测,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巫术出现了,专以祈祷、占卜、诅咒等手段驱魔祛疫,殷商甲骨文中有不少卜辞就是占卜灾祸疾病的。与此同时,酿酒的发明在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酱、饴、醋的制作,其功用不仅仅是调味,更重要的是利用微生物治病,虽然那时的人们还未认识微生物。
职业医生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当时官府专门设有执掌医疗政令的医师一职,《周礼·天官·冢宰下》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又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这一时期,中华医学理论初具雏形,医事制度初步建立,医学分科亦开其端,据《周礼·天官》记载,当时宫廷已设有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同时有“五毒”之药炼制的记载,开化学制药的先河。到战国末期,中华医学中的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六淫等理论原则业已确立,医学分科更为具体化,早期诊断学亦具雏形。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医药学家秦越人(扁鹊),并出现了具有总结性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www.xing528.com)
《黄帝内经》并非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作品,它不是出于一个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最初成书一般认为在战国后期,以后流传中内容又有增补修改。现存《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大部分,各9卷81篇,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解剖、脉学、病因以及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方面,它的理论观点、诊断原则奠定了中华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