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冶铸与纺织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冶铸与纺织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代的金属冶铸,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明以及此后的钢铁冶炼技术举世著称。铸铁柔化术是把生铁热处理脱碳,使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因而提高了铸件的韧性,减少了脆性。与冶炼密不可分的是铸造,中国古代金属铸造工艺也相当发达,其中泥范、铁范、熔模铸造被称为古代三大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大量种植棉花是宋、元之际的事,起步较晚,但棉花纺织技术却很快发达起来。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冶铸与纺织

中国古代的金属冶铸,在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夏商周三代的青铜文明以及此后的钢铁冶炼技术举世著称。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在商周时期已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青铜冶炼作坊,如河南安阳殷墟的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至少在10 000平方米以上,而洛阳西周早期铸铜作坊遗址的面积,约有90 000到120 000平方米。出土的商周青铜农具和工具有镢、铲、镰、斧、凿、刀、锯等;青铜兵器有戈、矛、镞、剑等;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更是五光十色,品种繁多。当时冶炼青铜的主要原料是氧化铜矿石,再加入适当比例的锡铝,冶炼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商代晚期的后母戊大鼎可以代表当时青铜冶铸工艺的水平,此鼎重875公斤,耳带高137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7厘米,形制雄伟,并铸有精致的蟠龙文饕餮文。还有四羊方尊等青铜器,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据专家研究,当时一般冶铜坩埚只盛溶液12.5公斤,铸造像后母戊鼎这样巨型的青铜器,需要七八十个坩埚同时浇注,二三百人密切配合,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冶炼技术水平。《周礼·考工记》对长期以来人们在青铜冶铸实践中所获得的丰富经验作了规律性的总结,即著名的“六齐”(剂)规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经验的科学总结。

铁的发现和开始使用是在商代,春秋战国时期生铁和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和出现,标志着冶铁技术所取得的成就。这一时期的生铁主要是含磷很高的白口铁,要使之实用就必须进行柔化处理。铸铁柔化术是把生铁热处理脱碳,使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因而提高了铸件的韧性,减少了脆性。同时依据热处理的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白心铸铁和黑心铸铁两种可锻铸铁,这项技术在世界冶炼史上是又一次重大突破。

与冶铁技术密切联系的是炼钢技术。考古证明,最早的钢件是用铁块反复加热锤打渗碳而成,即成语所说的“百炼成钢”。它与生铁冶炼术、柔化术并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大冶炼技术。汉代以后又出现了炒钢法和灌钢法。炒钢法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将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加入精矿粉,然后像炒菜那样不断搅拌,降低含碳量,使之成钢;灌钢法的主要特点是将生铁和熟铁合炼,即所谓“杂炼生揉”。这种钢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优质钢,主要用来制作刀剑锋刃。

与冶炼密不可分的是铸造,中国古代金属铸造工艺也相当发达,其中泥范、铁范、熔模铸造被称为古代三大铸造技术。泥范从夏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铸造方法,其工序大致为制模、塑出花纹、翻制泥范、高温烧焙、浇注液体、加工整修、成品。泥范一般是一次性使用,因而也就影响到效率,于是在战国时期古人开始使用铁范。从河北兴隆和磁县出土的战国铁范来看,有比较复杂的复合范和双型腔,范壁薄厚均匀、收缩一致,还采取了金属型芯加强结构来防止铸件变形。熔模铸造在战国时也已出现,古称失蜡法,它的工艺流程大致是先用蜡、松香油脂等配成蜡料,然后制成蜡模,再以马粪泥或低浆泥挂涂成型,阴干后加热去蜡,形成铸型空腔,最后浇铸成器。(www.xing528.com)

中国自古就有“牛郎织女”的神话和“男耕女织”的传统,相传黄帝妃子嫘祖就教民养蚕栽桑,制作衣服。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的考古中发现有葛布残片、合股麻线和纺砖、织机零件等实物,在距今4700多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丝帛、丝带、丝绳等实物,足见中国的纺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的纺织,主要是丝织、麻织和少量的毛织,就纺织工艺技术而言,丝织品广泛使用热釜缫丝工艺,麻织品广泛应用水煮脱胶和沤制脱胶等工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多综片提花机的发明,能够织造比较复杂而美丽的捉花织物,提花技术在世界纺织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代以后该项技术逐渐传到西方。

两汉时期,出现了采用踏杆传动绕丝框并由一人操作的缫车,这种先进的工具使缫丝产量大幅度增加,到唐宋时期脚踏缫车的型制已有多种,元代则有北缫车和南缫车之分,南缫车所使用的“冷盆”缫丝法使生丝质量达到了细、圆、匀、紧。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创制了有框架的多综多蹑织机,这种织机在西汉时广为使用,《西京杂记》载,河北巨鹿陈宝光妻为霍光织散花纹和蒲桃锦,机用120镊(蹑);三国时陕西扶风人马钧将织花机构大为简化,改革为12镊,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汉代还有一种花楼式束综提花机,能够织出相当复杂精美的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后经两晋隋唐改进,与多综多蹑机相结合,到了宋代,提花机臻于完善。此外,古人所创用花本控制的提综程序原理,在18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程序控制方法。在毛纺织技术的发展史上,我们祖先创造的弹毛术(振荡开纤法)和毛纺品中的羽毛织,工艺先进,实属罕见。

在中原地区大量种植棉花是宋、元之际的事,起步较晚,但棉花纺织技术却很快发达起来。虽然纺车在秦汉之前已经出现,但工艺较为落后,为手摇纺车,尔后出现了纺丝麻的脚踏纺车,使中国纺纱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到十三世纪末,使原棉通过搅车“二轴相轧,则子落于内,棉出于外”,并将踏纺车改为三绽脚踏棉纺车,纺纱由一而为三。这些先进的纺织工具,五百年后才在欧洲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