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礼是用于军队征战、操练等行动中的礼仪。按照《周礼》的讲法,先秦时的军礼主要包括征伐行动中的大师之礼,均地征税中的大均之礼,定期狩猎时的大田之礼,营造修建中的大役之礼,封疆定界时的大封之礼。后代也有将祓祭道路、日食月食、伐鼓相救及射礼等作为军礼的内容。这里择其要介绍几项军礼。
大阅礼 大阅礼用于平时的校阅演习,目的在于检查备战状况。据《礼记·月令》载,每年的孟冬之月,天子要命令将帅讲武习射、训练防御和角力。《左传》中亦多有诸侯国举行大阅的记载。秦汉时,军中将士以演习孙吴兵法的64阵为主,每年十月抽调军队进行骑射车御、比试考核,称之为“都试”。到北魏时期,校阅更贴近实战;军队分为南北两军,进行对抗性演习,先是将步兵按着装颜色分编,而后配备军器,双方布阵挑战抗击。唐时的大阅礼在仲冬之月举行,如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十月在骊山脚下举行大阅,参与军士20余万人,戈甲耀眼炫目,旌旗绵延50余里,附近百姓奔走相告,道路为之壅塞。到清初大阅之礼定为三年一次,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又行“会阅”礼,49旗藩王台吉会集承德一带,皇帝身着甲胄,亲临校阅。
征伐礼 军队征战,出师前一般要举行祭礼和誓师等仪式。祭礼包括祭天、祭地、告庙和祭军神等,其礼数与规格因天子亲征或命将出征而有所不同。祭礼完毕要进行誓师,进行战前动员,一般要历数敌方的罪状,告知将士此次出征的意义,并严明军纪。如果是命将出征,天子要在太庙或朝廷将节钺或刀剑授给出征带兵的元帅大将,将帅凭此“尚方宝剑”节制全军,统领将士,专断专杀,先斩后奏。
军队征伐完毕也要举行仪式,打了胜仗称凯旋,吃了败仗称“师不功”或“军有忧”。天子率将士凯旋之时,群臣百官要出城相迎,奏凯乐、唱凯旋歌,夹道欢迎。将帅凯旋之时,要行“郊劳”之礼,或天子率群臣亲自迎接,或遣大臣出城迎接,以示慰劳。凯旋后要在太庙、太社告奠天地先皇,并举行献俘礼仪。若是征战迫使敌方投降,那么凯旋后要举行受降仪式。此外,天子还要设宴为出征凯旋的将领洗尘,举行论功行赏的仪式。但若是军队败溃而归,有时国君要着丧服、戴丧冠、以丧礼相迎,吊死问伤,慰劳将士。当然,有时国君也要随机处罚败将,或赐死,或削职。
田猎礼 先秦时期的田猎兼具军事、经济、祭祀多重意义,此项活动既可以习武练射,驱车驰马,进行军事训练;也可以为农田扫除禽兽,保护农作物不受糟蹋;又可以将所获猎物祭祀宗庙,将山珍野味充君之厨。因此,田猎在先秦古籍和出土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不少殷商时期田猎的记载。周代礼制称:田猎围而不合,网开一面,不能一网打尽,不能斩草除根,不许捕猎幼兽,不许射杀有孕母兽,不伤未长成小兽,不坏鸟巢,不采鸟卵。同时,田猎须依四时狩猎,春曰蒐、夏曰苗、秋曰弥、冬曰狩,不按礼法的狩猎称之为暴殄天物。但两汉以后,田猎的军事意义渐次淡化,而游嬉玩乐则成为田猎的主要目的了。(www.xing528.com)
古代的礼仪繁杂众多,有些礼仪很难归入吉、凶、嘉、宾、军五礼之中,有些礼仪则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天天要发生,涉及五礼中的多种礼仪,例如关于座次的礼仪在古代就很有讲究。在官场中,座次是用来分别尊卑的重要方式,一般习惯,官阶高者居上位,官阶小者居下位。秦汉以前以右为上,从方向来讲坐北向南之位为尊,所以古代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群臣朝拜君王,一般面向北,所以古代又把称臣叫做“北面”。古代又有“东向为尊”的说法,如鸿门宴上项羽就“东向坐”,这是因为所坐场所不同,在堂室结构的古代建筑中,升堂以南面为尊,入室则以东向为尊。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实际运用中因时、地、目的不同,座次方向上亦有差异,但无论方向如何变化,座次的尊长卑幼是不变的。这些礼仪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注释】
[1]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今有黄山、庐山、雁荡山新三山的说法。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五镇:东镇沂山(山东潍坊),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中镇霍山(山西霍州),西镇吴山(陕西宝鸡),北镇医无闾山(辽宁锦州)。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渎:东渎大淮,南渎大江,西渎大河,北渎大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