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吉礼-祭祀的典礼及其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吉礼-祭祀的典礼及其意义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吉礼是有关祭祀的典礼,居五礼之首,吉训为福,有事神致福之意。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典。圜同圆,圜丘是一种圆形的祭坛,每年的冬至之日,周天子率领百官要到圜丘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帝典礼,称之为正祭。祭祀天帝还包括祭祀五帝、日月、星辰,还有祈谷、大雩之礼,并建有明堂等场所。《周礼·春官·太祝》载: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吉礼-祭祀的典礼及其意义

吉礼是有关祭祀的典礼,居五礼之首,吉训为福,有事神致福之意。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典。在祭典天神这一门类中,又可以分出若干项目:

祀天帝 祭祀天帝在殷商时期就蔚然成风,这在甲骨文中可以得到佐证。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周代便有圜丘祀天的祭典。圜同圆,圜丘是一种圆形的祭坛,每年的冬至之日,天子率领百官要到圜丘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帝典礼,称之为正祭。秦汉之后,祭祀天帝的时间和方式不尽相同,但大致保留了定时在国都南郊祀天的传统。到明洪武十年(公元1397年),朱元璋建大祀殿,改露天祭祀为殿内。明成祖迁都北京,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正阳营建成大祀殿。清袭明制进行扩修改建,在乾隆年间营建成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天坛建筑群。祭祀天帝还包括祭祀五帝、日月、星辰,还有祈谷、大雩之礼,并建有明堂等场所。

祭地祗 大地广袤,生长五谷,养育万物,中国古人对大地十分崇拜,因而有“父天而母地”之说。至晚在殷商时期,人们就有对“社”的祭祀,祭祀社的礼仪称为“宜”。《周礼·春官·小宗伯》说:“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代称。祭祀社稷目的是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最初祭社与祭稷是分开进行的,祭社设社坛,社坛上还供立着一个象征神位的“主”,历代多用具有代表性的树木为“社主”,后来演变成一块木制的牌位。古代祭地祗举行方丘祭地的仪式,一般于每年夏至之日在国都的北郊举行祭典。明嘉靖年间,在北京安定门外建成地坛,专用于每年夏至的祭祀地祗活动。清朝时扩建增修,成为今日可以见到的地坛建筑群。祭典地祗,古代还有望祭天下名山大川的仪式,三山五岳、四渎、四海、五镇皆在祭祀之列。[1]

在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中,值得一提的是“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一般同时进行。封,都在泰山进行;禅,一般在泰山附近的梁父山、云云山、肃然山等处,有时也在会稽山。封重于禅,这是因为天高于地,天为阳,地为阴。封禅的仪式不但神秘,而且复杂,比如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封禅时,先召集儒生博士70人在泰山脚下询问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不得不自定仪式,从山南至顶,“立石颂德、明其得封”,而后从北坡下山,禅于梁父,礼节繁缛,行为诡秘。唐高宗时封禅泰山,兴师动众,从驾文武百官及仪仗队伍长达百里,更有天竺、高丽波斯等众多国家使者随驾。统治者封禅是为了粉饰太平,夸示夷狄,告诉天地改朝换代,当然也不乏企望升天成仙,长生不老,汉武帝封禅泰山即典型一例。这种祭祀天地的大典,直到南宋后才从形式上废止,之后的数朝皇帝将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了。

奠人鬼 祭奠人鬼,是古代吉礼中的重要内容,包括祭奠前代帝王、先祖先宗、先圣先师、先农先蚕等难以计数的鬼神。祭奠鬼神的礼仪,在殷商甲骨文中即有诸多的记载,周代的祭奠更趋于缜密。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相沿不衰的宗庙祠堂制度。(www.xing528.com)

古人认为:人死而为鬼神,鬼神应有归宿,亡灵应有寄居之所,于是便设宗庙以供奉享祀。据《礼记》所载,周代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自始祖以下,父庙曰昭,子庙曰穆。宗庙四周有墙垣,称为都宫。都宫之内,诸庙南向,左昭右穆,按照世次递相排列。祭奠仪式中,先卜筮选尸,即以占卜的形式从活着的孙辈中选出一名尸,作为死去先祖的代表,来主持祭奠活动,并要做好洒扫修除、择士斋戒等准备工作。祭奠时把写有五谷名称的小旗插在装有祭品的簋、鼎等礼器上,奉告祖先已献上丰洁的粢盛;然后由尸将盛于彝器中的香酒洒在地上,将肢解的牛、羊、猪三牲及血腥供奉于神主座前,以示对鬼神的虔敬怀念之情。

宗庙的正祭因时间不同而称谓相异,春曰祠、夏曰杓、秋曰尝、冬曰熏,加上腊祭,一年五祀。过3年或5年举行一次大祭,称之为帝祭。此外还有按照节气时令供奉祖庙的仪式,称之为“荐新”。宗庙祭奠,要行叩拜之礼。《周礼·春官·太祝》载:一曰稽首(下跪之后两手着地,叩头至地且作一段停留),二曰顿首(下跪之后两手着地,叩头至地,稍停即起),三曰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四曰振动(两手相合,动身而拜),五曰吉拜(先拜而后将额头触地),六曰凶拜(先将额头触地,表情严肃,而后再拜),七曰奇拜(屈一膝而拜),八曰褒拜(先行拜礼,而后为回报他人行礼再拜),九曰肃拜(俯身拱手行礼)。

当然祭奠仪式中并非九种礼都行,一般只行稽首礼。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九礼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被广泛用于各种社交活动之中。祭奠中的鼎彝礼器也都有一定的规矩,天子的祭器是国之重宝,称之为“宗彝”,需妥善保藏,若被迁走,则表示国家被灭,所以古书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记载,也有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王孙满周朝九鼎“大小轻重”的故事。此即所谓的“祭器不逾境”。诸侯大夫的祭器亦为家之重宝,所以《礼记·曲礼》讲“君子虽贫不鬻祭器”。

大约到了南宋时期,宗族祠堂制度作为对宗庙制度的补充得以盛行。祠堂分四龛,供奉高祖、曾祖、祖、考四代神位,龛前设有供桌,置香炉或香盒,烧香进馔,四时祭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