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起源,并非有些古书所说的是由先王所制,而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在社会的群体生活中、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积累、自然约定而成。《通典·礼一》曰:“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但就现有的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来看,较为完备和系统的礼仪制度是在西周之时。记载这一时期礼仪制度的有三部书,即《周礼》《仪礼》《礼记》。这三部书并非成书于当时,系后世儒家学者整理而成,所以记载的内容也不完全是西周时的礼仪。到了东汉时期有位经学大师名叫郑玄,他给这三部书作了注释,并写有《三礼目录》一卷。之后,这三部书便号称“三礼”,成为记载古代典章礼仪制度的三部经典。
《周礼》 原名《周官》,是一部记述古代王室职官制度的著作,通过记述三百多种职官的职掌进而阐述了对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经古文学家认为《周礼》是周公旦所作,今据有关学者考证,系战国时期作品。《周礼》原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汉时《冬官司空》篇已亡,由于冬官司空主要掌管工程营造,所以汉儒取记载先秦手工业技术的著作《考工记》补之。《周礼》的体例非常严整,每一官均冠以“叙官”一卷总括设立此官的意义、介绍此官的职掌、员数等。对于各种官职,均是先叙其官名、爵等、员数,然后再分叙其职掌。其中天官冢宰(或称大宰)为六卿之首,百官之长,主要职掌天下政务兼管财政和宫廷事务,辅佐王统治天下,天官系统共有63种官职;地官大司徒,职掌邦教、土地、赋税等,地官系统共有78种官职;春官大宗伯,职掌邦礼,主管宗庙祭祀等,春官系统共有70种官职;夏官大司马,职掌军政,统领军队,夏官系统共有69种职官;秋官之长大司寇,职掌刑典,负责狱讼刑罚等司法政务秋官系统共有66种职官;《考工记》则是在总叙各项工艺、职务后,分述30种工匠职务。《周礼》是研究先秦时期各国政治及官制的重要资料。
《仪礼》 又名《礼》《士礼》,约成书于战国时,非一时一人编定,系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制度的汇编。内容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士丧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燕礼、聘礼、觐礼、公食大夫礼、射礼,及乡饮酒、有司彻、丧服等17类礼仪,其中以《丧服》影响最为深远,封建社会的尊卑长幼、男女有别的精神于其中最为明显。(www.xing528.com)
《礼记》 有大戴、小戴之分,一般是指汉代戴圣传记的小戴礼记,其内容主要是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对经文做出解释、说明或补充。清末学者梁启超将其内容分为五类:一是通论礼义及学术之属,如《礼运》《大学》《中庸》等;二为解释《仪礼》之属,如《冠义》《昏义》《射义》等;三系杂记孔子言行及其弟子时人杂事之属,如《孔子闲居》《檀子问》等;四是带有考证性质的关于古代制度礼节的记载,如《王制》《曲礼》《礼器》等;五是记载格言之属,如《少仪》《儒行》中的部分内容。此外还有讲天文的《月令》、讲教育的《学记》、讲音乐的《乐记》等等。《礼记》的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礼仪文化、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动,一些古礼在发展变化后被时代废弃,一些新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应运而生,一些儒家学者着手进行整理,阐理析义,系统总结,编次为吉、凶、嘉、宾、军五类。之后历代虽有增损改调,但各种繁富的礼仪基本上可归纳于上述五类。到了清代,有位叫秦惠田的学者作《五礼通考》,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五礼的渊源流变。以下主要依据秦氏的著述,择要对中国古代礼仪作些阐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