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代书籍,常常要碰到有关行政区划的地理知识,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容易闹笑话或产生误解。比如“中国”这个概念,它的古今含义有很大的差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解释说:“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南朝时裴骃的《史记集解》解释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又《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由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礼记·中庸》:“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这里“四夷”是指南蛮、北狄、西戎、东夷四方少数民族;“貊”是指北方少数民族,而“中国”是指华夏汉族区域,也就是古书上常说到的“中土”“中原”“中州”。“中国”一词就最初而言系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区域,后来黄河中下游一带也称“中国”,再后来到唐朝时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也包括在“中国”的范围之内,再后来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才专指现在我们国家的全部版图。因此,只有弄清楚“中国”的地理沿革,才会在阅读古代文献时不至于把今天的中国与春秋时或唐宋时的中国搅混。
阅读古代文献时还经常会遇到职官与科举这两方面的问题,例如《新唐书·柳宗元传》:“柳宗元……第进士、博学宏词科,授秘书郎,调兰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擢礼部员外郎……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在这段话中,秘书郎、尉、监察御史里行、员外郎、刺史、司马等都是职官名;第进士、博学宏词科则是科举术语。职官是指在官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科举是指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涉及职官就既要了解它的称谓,又要清楚它的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涉及科举就不仅要知道有关术语,至少还应懂得科举的形式、方法以及它与职官的联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