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纸质书的演进及装帧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纸质书的演进及装帧形式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伦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此后纸的品种日益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出现了汉唐时麻纸、藤纸,宋以后的棉纸、毛边纸、竹纸,明清以后的宣纸等等。以下从装帧形式来谈谈纸质书的演进。换句话说,是用一张整“封面”把书包起来,使首页、书背、尾页相联缀。二是包背装,是把书页有字的一面正折、积页成册,再用线捻穿订,外裹书面,用浆糊包背粘连,不露书脑。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纸质书的演进及装帧形式

纸的发明,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古代由于造纸原料不同,因而对纸发明的时间的解释也不同,传统的讲法是以蔡伦为中国第一个用多种植物纤维造纸的人,这是公元105年的事;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了西汉末年时的“麻纸”,被测定为公元前49年左右的遗物;1957年,在西安坝桥工地发现了汉武帝时的“麻纸”,据分析应当是公元前140至88年的产物;此外,在陕西扶风发现了西汉宣帝时的麻类纤维古纸,在内蒙古额济纳河附近和甘肃滩坡工地也发现了东汉时的古纸。这些纸都早于蔡伦所造的纸,但有人以为这只是纸的前身,称之为“原始纸”。依据考古发现,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纸不是蔡伦一个人发明创造,但蔡伦的功绩是卓著的,他集前人经验之大成,进一步提高了技术,为造纸工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蔡伦是“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此后纸的品种日益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出现了汉唐时麻纸、藤纸,宋以后的棉纸、毛边纸、竹纸,明清以后的宣纸等等。以下从装帧形式来谈谈纸质书的演进。

卷轴式 卷轴形式的书是把一幅幅纸粘成长幅,以略比卷子宽度长些的木棒(或其他质料)为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以此为中心,从左至右卷成一幅,是为一卷。构成长幅的每幅纸上都要划上边栏和界行,颜色有红有黑,称为乌丝栏、朱丝栏。卷轴的长短不一,少则两幅,多则几十幅,每幅纸又叫枚或幡。三国以后,卷轴又有所谓褾、带、签、帙等构件,褾是卷子右端用来保护卷子的一部分,又称“包头”;带是用来捆缚卷子的绳或丝带;签是系在带的末端的横签,质料有骨有玉,作用是插入带内以固定卷子;帙是卷轴的外套,后来不同颜色的帙签成为卷分类的标志。组成卷轴的纸一般要用黄檗汁浸染,这种方法称“入潢”,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虫蛀。入潢的纸呈黄色,故称黄纸。有时还在纸的背面再裱一层纸或丝织品,称为“褙”或“装背”,这是为了不使纸卷断裂。涂改错处,是用雌黄这种矿物,故《颜氏家训·勉学篇》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卷子有时长达几丈,检索使用很不方便,于是卷轴制度大约到唐代末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册页制度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书籍的装帧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龙鳞装,这种装帧是用素纸先裱成手卷,取较厚的纸两面书写,四周均留出空余套边,在每页右边空出一部分不写而粘在手卷上,贴时依内容次序从左向右,逐页缩短,形如鳞次,卷时从右向左。这样里面积叶成册,外表形似手卷,但舒展开后“逐页翻飞,形若旋风,鳞次相积”。二是经折装,是把一幅长卷一反一正折叠起来,成为长方形的一叠,然后在这叠书的前面和后面各加一张大小相同的硬纸以便保护。在使用时,要查阅哪一页,可以直接翻出,无须把全卷展开,这较之卷轴更便于使用。三是旋风装,这种装帧也是将长卷折叠起来,不过经折装前后是用两张纸,而旋风装则用的是一张大纸,一半贴在前面的第一页,一半把书的最后一页粘起来。换句话说,是用一张整“封面”把书包起来,使首页、书背、尾页相联缀。

册页式 是把散页装订成册,称之为册页式。这种制度大约出现在五代至北宋之间,其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蝴蝶装,是把书页有字的一面相对折叠,而后将中缝的背口依次粘连在一张裹背纸上,开卷时书页相对展开,状如蝴蝶双翅,故名。蝴蝶装盛行于宋代,其优点是克服了经折、旋风等形式书口外露易损的缺点,但翻阅不大方便,单页又易于脱落。二是包背装,是把书页有字的一面正折(蝴蝶装是对折)、积页成册,再用线捻穿订(最初只是将散页粘连在包背纸上),外裹书面,用浆糊包背粘连,不露书脑。这种装帧形式在元代很盛行,其优点是克服了蝴蝶装单页易于脱落的缺点,但长久翻阅背脊易于损散。三是线装,是把书页有字的一面依中缝正折,积页成册,理齐书口,前后加封面,在挨近书背处打眼穿线装订(一般打四眼或六眼),尔后切齐毛边,有时为了保护书籍,还要加上书套,称作“函”。线装盛行于明清两代,是中国刻版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一直沿用到近现代。(www.xing528.com)

今天我们最常见的书籍是在借鉴线装书的装帧形式,单页正反双面印刷,最后装订成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