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晋国玉书与石书之发现及意义

山西晋国玉书与石书之发现及意义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中发现3000多件盟书,其中三分之一是写在玉片上,它记载的是春秋后期晋国赵鞅为了联合友党、共同对敌而订立的盟约誓词,我们将其称之为玉书。此外,又有以石头为材料的石书。经书是官方规定的必修课本,为了避免经文差谬、贻误后学,因而有人便把经文细加校正,书刻于石碑。

山西晋国玉书与石书之发现及意义

1965年,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中发现3000多件盟书,其中三分之一是写在玉片上,它记载的是春秋后期(公元前497年—前489年)晋国赵鞅为了联合友党、共同对敌而订立的盟约誓词,我们将其称之为玉书。此外,又有以石头为材料的石书。石上刻画本来是原始人风气,《墨子》中有“镂于金石”之言,在战国时期的石刻可能像铭文一样流行。

流传至今最早的石头书要算石鼓文了。石鼓共10个,唐初在陕西天兴县(今凤翔)发现,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中书侍郎郑余庆将石鼓移入风翔府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失。到宋朝时天章阁侍制司马池多方寻索,找到9个;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向传师又在民间求得遗失的那个石鼓,但是上端已凿成米臼。大观年间石鼓由凤翔迁入汴京(今开封)辟雍,后移入保和殿。金人南下,官方抢运石鼓到燕京。元代先将石鼓安放在大都路学,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迁入国子监大成门左右,直至清末。1933年石鼓南运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运回北京,1958年陈列于故宫博物院旧箭亭内。石鼓书为四言诗,内容是歌颂田猎宫囿的美好,字体属籀文,原有600多字,传世既久,几经流落,字多漫灭,惜不能见其全文。

战国以来,刻石渐多,以书刻文字者而言,有碑、帖、碣、摩崖、阙、柱、墓志、经幢等等。西安的碑林,可称之为石书库,限于篇幅,这里只介绍几部重要的石经。

石经之立,是因为当时的书籍都靠手抄,难免有谬误衍脱,而当时学风,读书人严守师承的文本,一旦发生分歧,便各执一词,自以为是。经书是官方规定的必修课本,为了避免经文差谬、贻误后学,因而有人便把经文细加校正,书刻于石碑。最早的石经始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故又称“熹平石经”,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五经,别有《公羊传》《论语》,由蔡邕丹笔隶书,陈兴等人镌刻于46块石碑上,刻毕都立于太学门前。这个标准的文本受到当时学界的极大重视,每天前来抄写的人络绎不绝,太学门前一时车水马龙,道路为之堵塞。“熹平石经”刻石残毁已久,东魏时迁邺,北周迁返洛阳,隋开皇年间复运入长安,唐初竟用为柱础,被魏征抢救了一部分,后来亦遭毁坏。1923年,马衡等人在洛阳购得出土残石60余块,尔后罗振玉等人续有所得,巨者为《周易》残石,上截归文素松,今未详所在,下截被于右任得后而移赠西安碑林。“熹平石经”以马衡《汉石经集存》为最,汇集拓片,并附释文,计收集大小残石500多块,共8000余字。

魏石经刻于三国曹魏齐王芳正始初年(公元240年—242年),故又称“正始石经”。又因为经文的每一字都是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所以又称“三体石经”。魏石经的书写者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内容有《尚书》、《春秋》和《左氏传》,刊立于正始二年,共35石,三体总约147 000字。魏石经在唐以前即毁,民国时洛阳曾出土残石,其巨者一面为《尚书》,一面为《春秋》。

唐石经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故称开成石经,由郑覃楷书。内容有《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又以唐张参《五经文字》和唐玄度《九经字样》为附丽,立于长安太学内,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断裂损字者,有人按旧文集其缺字别刻小石立其旁,但多纰缪。清康熙时巡抚贾汉复补刻《孟子》,是为十三经,现存西安碑林。(www.xing528.com)

蜀石经刻于五代蜀(后主孟昶)广政元年至廿八年(公元938年—965年),内容有《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尔雅》九经,《左传》刻了前17卷。北宋皇祐年间田况补刻《公羊传》和《谷梁传》,宣和时席贡又补刻《孟子》。蜀石经在宋末损毁,只存残拓,曾经归刘体智所有,有影印本。

此外尚有“北宋国子监石经”“南宋高宗御书石经”“清乾隆石经”,单行的石经以唐玄宗天宝四年所立御注《孝经》为最为著名,现存西安碑林。以上石经都是儒家经典。

佛经刻石的形制有摩崖、碑石、经幢之别,摩崖以北齐为盛,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最多,其著名者如泰山经石峪大字《金刚经》。碑石以北京房山的《大藏经》最著名,北京法源寺陈列室有部分拓片及原石。经幢多刻《陀罗尼经》,以唐刻为多,清叶昌炽广收拓本,号称“五百经幢馆”。

道经刻石以老子道德经》为多,其中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龙兴观《道德经》为最古。此外还有《阴符经》《常清净经》《消灾护命经》等,但为数远不及佛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