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俗语的特征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俗语的特征总结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语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在民间广为流传,且已经定型的大众化语言,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绝大多数的俗语都是大白话,带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形象生动是俗语的鲜明特色,语义非常精辟。第六,一句俗语的出处往往有多个典故或传说。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俗语的特征总结

俗语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在民间广为流传,且已经定型的大众化语言,具有如下鲜明的特征。

第一,通俗直白、口语化,接地气。绝大多数的俗语都是大白话,带有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例如:“不怕慢,就怕站”“小巫见大巫”“有钱难买早知道”“好汉不吃眼前亏”“哪壶不开提哪壶”“大树底下好乘凉”“放长线钓大鱼”“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冤家不聚头”“一朝天子—朝臣”“闷头狗,暗下口”“狗眼看人低,牛眼看人高”“挂羊头卖狗肉”“半斤对八两,针尖对麦芒”“养儿方知父母恩”“寡妇门前是非多”“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这些俗语都非常接地气,语言通俗,说理直白,说起来顺口,读起来上口。

第二,俗语一般既有字面表意,又具有深层含义。多数俗语除了字面意思之外还有喻义,而且喻义才是俗语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许多俗语是古人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很大的借鉴意义。例如:“甘蔗没有两头甜”“雷声大雨点小”“肚子疼怨灶王爷”“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打铁还需本身硬”“车到山前必有路”“上梁不正下梁歪”“树倒猢狲散”“饱汉不知饿汉饥”“人怕出名猪怕壮”“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断了线的风筝”等,这些俗语的字面意思形象生动,其深层含义值得玩味,发人深省。

第三,语句简洁、凝练。俗语跟一般的短语或句子不同,经过民间千百年来的口头传承与锤炼,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完整性,俗语的单句一般由5到7个字组成,语言上具有极为简洁、高度凝练的特色,字数虽然不多,但是内涵非常丰富。例如“军令如山倒”“坐山观虎斗”“翻脸不认人”“伴君如伴虎”“儿大不由娘”“不打不相识”“吃软不吃硬”“县官不如现管”“姜还是老的辣”“枪打出头鸟”“刀子嘴,豆腐心”“丁是丁,卯是卯”“得便宜卖乖”“山不转水转”“富不过三代”“大海里捞针”“隔行如隔山”“胳膊肘往外扭”“一山难容二虎”“放长线钓大鱼”“干打雷不下雨”“吃不了兜着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

第四,指喻深远,富于哲理。俗语的字面意思多是通俗易懂的口语,但其指喻深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些简单的俗语,就能把人生的哲理、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说清、讲通、讲透。例如“枪打出头鸟”“一山不容二虎”“得饶人处且饶人”“大丈夫能屈能伸”“死要面子活受罪”“兔子不吃窝边草”“一个巴掌拍不响”“舌头底下压死人”“胳膊拧不过大腿”“书中自有黄金屋”“秤砣虽小压千斤”“有钱能买鬼推磨”“树挪死,人挪活”“打虎要力,捉猴要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十分聪明用七分,留下三分传子孙”“好言一语暖三冬,恶言一句六月寒”“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等。

第五,形象、生动、精辟。形象生动是俗语的鲜明特色,语义非常精辟。例如“横挑鼻子竖挑眼”“破罐子破摔”“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饱汉不知饿汉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谋官如老鼠,得官似老虎”“拔出萝卜带出泥”“老虎屁股摸不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鲜花插在牛粪上”“背靠大树好乘凉”“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敢越雷池一步”“眉毛胡子一把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等,这些俗语集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于一体,精辟传神地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

第六,一句俗语的出处往往有多个典故或传说。俗语多来自一些典故或传说,这些典故或传说似真非真,在历史上虽有其人而无其事,或者其故事只是依据民间善良美好的愿望演绎而成。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肥水不流外人田”“大水冲了龙王庙”“宰相肚里能撑船”“挂羊头卖狗肉”等俗语,其出处往往不止一个典故或传说,而是有多个版本或多种说法。(www.xing528.com)

第七,有些俗语在流传过程中因谐音讹化而改变原意。例如“无毒(度)不丈夫”“无奸(尖)不成商”“春冷冻死牛(拗)”“人不为(读二声、修养之意,非四声、为了之意)己,天诛地灭”“不见棺材(关财、人名)不掉泪”“打破砂锅问(璺)到底”“三个臭皮匠(裨将),顶个诸葛亮”“舍不得孩(鞋)子套不住狼”“有眼不识金镶(荆山)玉”“嫁鸡(乞)随鸡(乞),嫁狗(叟)随狗(叟)”“狗咬(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成事(人名)不足,败事(人名)有余”等。

第八,由上下两句构成的俗语存在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或引喻关系。并列关系的例如“拆东墙,补西墙”“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大王好见,小鬼难求”“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一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半斤对八两,针尖对麦芒”“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理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递进关系的例如“人比人,比死人”“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等;引喻关系的例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

第九,有些俗语带有落后、愚昧、迷信的色彩。例如“男怕摸头,女怕摸腰”“男子三八必发,女子三八必寡”“好男不与女斗”“好汉不娶二婚女”“女子无才便是德”“龙生龙,凤生凤”“贫不串亲,富不串邻”“白虎盖青龙,代代有人穷”“家有滴泪屋,三年一场哭”“吃什么补什么”“两腮无肉不可交”“龟背蛇腰不可交”“男抖穷,女抖贱,手不扶碗霉三代”“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男占二、五、八,女占三、六、九”(数字表示出生的月份)“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贵少是非”“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灯”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俗语形成当时的社会背景、传统观念、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以及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或影响。

第十,俗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俗语的源头在于民间,旺盛的生命力也来自民间。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俗语产生,例如当今社会在民间就流传着诸多新的俗语:“开空头支票”“满嘴跑火车”“生命在于运动”“高不成低不就”“摸着石头过河”“一锤子买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喝三酒,不近三亲”“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参谋的嘴,副官的腿”“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一人赚钱全村馋,一人致富全村拦”“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傍大款、包二奶、养小三”“上午像包公,中午像关公,下午像济公”“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既跑又送、提拔重用”等等。

俗语的流传相当广泛,虽然多为口语,但因其生动形象、精辟传神,除了在广大民众中口耳相传外,也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大量地使用俗语,宋元话本杂剧、明清曲艺杂谈更是广泛运用俗语,就是在当代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中,俗语的使用频率也极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