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考古提供的材料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仰韶文化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就是汉字的原始阶段。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它必须具备形、音、义三个要素。就现有的资料分析推算,大概在夏代早期的汉字就形成了,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经是发达的、成体系的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了。按照汉字字体体系演变的历史,我们大致可以把汉字的发展演变分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五个阶段。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使用的鼎盛时期在殷商后期。公元1899年最初发现甲骨文,大量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陕西周原一带又出土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这和殷商文字一脉相承,属于同一个体系。目前甲骨刻辞中所见到的全部单字的总数,大约4500字。从字形上讲,甲骨文有如下特点:一是笔画简单,二是具有图画性,三是一字多形,四是有合文,五是字形偏旁有随意性。
金文 金文是见于铜器上的一种古文字,又称铭文,字凹下为款,凸出为识,它使用的鼎盛期在西周。殷商时代的铜器铭文不长,只有二三个字,十多个字的铭文极少。周代铜器上铭文一开始便有长篇大作,如成王时《令彝》187字,康王时《大盂鼎》291字,而西周末年宣王时的《毛公鼎》长达499字。《金文编》共收金文单字3771个(包括附录)。较之甲骨文,金文有如下特点:一是由于甲骨文使用的材料是龟甲兽骨,金文使用的材料是青铜,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上去的,而金文多是在模范上弄好与器物一起铸上去的,所以金文较之甲骨文形体要大,笔画粗圆,同时也比较规范;二是不多出现新的象形字,表示象形字的产生基本停顿;三是形符逐渐定型,比如“逆”字,甲骨文形符有几种,到金文里基本上定型;四是增加了某些形符,如言部、心部、穴部、金部、厂部的字,在甲骨文中很少或几乎没有。
东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局面,汉字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大体上鲁、郑、陈、宋、薛、滕等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承,但几个大国如齐、晋、楚、吴、越等就有所不同了,尤其是楚、越两国,字体更与中原不同,有的字体甚至使人不能辨识,因而后世谓之异文奇字。据传世的器物,差异最大的是甸文(陶器上)、泉文(钱币上)、玺文(印信上),还有鸟虫书等等。这些文字任意繁简,越出常规,似乎不受任何约束,因此各国文字之间很难找出一个统一体例来。
与上述文字并行的还有所谓的籀文和古文,籀文即我们常说的大篆,《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史籀》15篇,据王国维的考证,籀文是战国时代秦国使用的文字,因而它与金文大概属于一个系统。而所谓“古文”,是汉代人从孔子故居墙壁中发现的壁中书,王国维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前流行于东方各国的文字。(www.xing528.com)
小篆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文字也极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文字仍在流行,于是丞相李斯奏请同一文字,罢其与秦文不合者,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改易,当时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后世把这种简易整齐了的字称为小篆。
隶书 隶书前人以为作于程邈,其实这是一种传说。一种字体的产生和一种文字的产生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候所能创造出来的。郭沫若先生认为隶书是草篆的演变,并说在字的结构上初期的隶书和小篆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从现在出土的资料看,篆书和隶书在用笔上还是有区别的,隶书变篆书的弧线为直划,变圆转为方折,同时篆字呈长方圆形,隶字则为扁平形。
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古时又称其为“楷隶”,它是从隶书和隶草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从出土的汉代竹简(隶草)看,已经渐次有了楷书的雏形。现在所见到的早期楷书遗迹是三国时期魏的钟繇之书和吴的谷朗碑,到了东晋,楷书开始流行,一直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