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是杜威意义上的“原始经验”,是指未加反省而由人直接感知或领悟到的经验,尚无明晰的主客区分,是粗糙的和未加提炼的经验,它不受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影响,但是潜藏着以特定形式将主客的特性都不断揭示和发挥出来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还有更高层次的“反省经验”,后者从前者产生和发展起来,对前者加以探究、提炼和改造,使其内容具有选择性、确定性和可靠性。原始经验或反省经验相互依存和渗透,后者源发于前者,也需要回到前者经受检测。前者则有待发展到后者,充实和饱满自身。设置职业感知课程的初衷,是使学生获得关于自身未来职业的原始经验,并在此原始经验的刺激下,聚合起更加具备组织能力的反省经验。由感知到内化,由原始经验到反省经验,是一个不断积淀叠加的过程,积淀叠加到一定的量就会形成一个质的飞越。这一个蜕变,便是从感知到内化、从原始经验到反省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经验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的经验倾向发展是一个经常性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每一个人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发展方向都是难以局限的,很难预测一个人未来到底会从事什么职业。职业是为了相对更好的共同生活(生活本身是人类共同的职业),而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作为一种不能仅仅限于职业内部而必须依靠于生活的经验积累,只有将志趣所向与才能所趋结合到一起,学生的职业规划才能得到更合理的设计。职业感知课程可以提前让职教师资类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相对精确的理解,不能过早地将其局限于一个狭窄的职业范围内进行训练。
第二,“一种职业也必须是信息和观念的组织原则,是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组织原则。职业给人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它使得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职业感知课程让职教师资类学生有机会提前接触职教教师和学生,让他们看到有必要围绕自己未来职业进行组织和改造自己的经验,使粗糙的原始经验具有反省性,使已经具有反省性的经验更加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连续性和交互性是杜威经验理论中不可分开的两个原则,“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联合”。可以说,它们是经验的经和纬的两个方面,各种不同的情境一个跟着一个相继发生。因为有了连续性原则,可以使先前情境中的某些东西传递到以后的情境中去。当一个人从一种情境进入另一种情境,他的世界,他的环境,就在扩张或者缩小。并不发觉他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只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另一个不同部分或不同方面。一旦有了职业感知这一起点,经验就有可能遵循连续性和交互性原则开始汇聚,而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全的人格,两者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主要标准。(www.xing528.com)
第三,“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的对立”是错误的。职业感知课程不仅仅是一项技术上的准备操练或职业训练,也是职教师资类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未来职业的一个很好的窗口。使他们认识到其社会服务对整个社会的长远意义,是这门课程的目的之一,通过这门课程,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规划也会更加饱满和充满理想。文化修养的获取不是建立在剥削他人劳动而获取的闲暇基础上,职业教育本身提供了完善自身修养的一个平台。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它明确地把社会阶级分成必须为谋生而劳动的阶级和可以免于劳动的阶级,并且认为后一阶级可以享受自由教育,而前一阶级只能被奴役而劳动,无法享受自由教育。将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分离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的文化修养在社会服务和社会责任的条件下比在利己的条件下更容易获取。现在的问题是,“被雇阶级关心的是他们的职业,往往不外由此获得的金钱报酬。雇主阶级的观点,也许局限于利润和权势……只要他们的工作不顾及社会意义,他们的智力就仍然限于技术的、非人本的和非自由的渠道”。只有将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职业教育沦为狭隘的职业技能训练,才能真正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也为将来培养善于参与社会实践并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