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梅,容 华,连智平
摘要:本文提出对学生的职业性向培养应该贯穿职教师资大学教育的始终。以职教师资秘书学专业为例,通过专业教育课程的构建,强化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性向培养的针对性;通过识岗、习岗、跟岗、顶岗四个阶段,对学生职业性向的培养多元化全过程渗透。从而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与秘书及职业教育岗位要求相匹配,使学生的职业性向、能力、兴趣等与职业要求贴近,具备职业必备的条件及所需的知识。
关键词:职业性向;课程;秘书学
作者简介:李咏梅,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广西桂林,541004);容华,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广西桂林,541004);连智平,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20世纪初,美国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奠基人弗兰克·帕森斯(F·Parsons)出版的著作《选择职业》中,阐述了职业选择的三个要素,即自我知识、工作环境知识以及处理好两者间的平衡。弗兰克·帕森斯提出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关键,书中首次提出“特质因素论”。“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也是职业性向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之一。特质因素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稳定的特质,而职业具有稳定的因素,每一份工作都有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条件。作为教育机构,要有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www.xing528.com)
继弗兰克·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以后,职业性向理论代表性的观点有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和职业性向结构模型理论等,就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弗兰克·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培养秘书职业师资人才的职业教育秘书学专业,对学生的职业性向即“人职匹配”培养十分重要,这种培养应该贯穿职教师资大学教育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育课程的构建是关键。
课程模块以职业性向培养为主线,贯穿学生四年学习生涯,课程设置遵循职业成长规律,按识岗→习岗→跟岗→顶岗的顺序,由浅入深,从职场感知的体验课程→模拟职场的充电课程→真实职场的实践课程→深入职场的反思课程,职业性向在实践中逐步养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教师资职业性向培养课程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