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西方宗教组织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先后来华兴办教会大学,谋求基督教或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从而达到基督化中国的目的。1879 年由度恩书院、培雅书院合并而成的上海圣约翰书院,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大学。此后,在西方宗教组织的推动下,教会大学迅速发展壮大。在1890年举办的在华传教士大会上,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指出:“不论哪个社会,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有影响的人。他们会控制社会的情感和意见。对传教士来说,全面地教育一个人,使他能在一生中发挥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巨大影响,这样做,可以胜过培养半打以上受过一般教育但不能获得社会地位的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一支点燃着的蜡烛,未受过教育的人将跟着他的光走,比起绝大多数其他国家来,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任何一个精通西方科学,同时又熟谙中国文化的人,在中国任何一个阶层都将成为有影响的人。”[31]这次会议之后,西方宗教组织将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确定为新方针,传教士一方面利用原有的教会学校扩大招生,提高办学质量,另一方面利用教育基金吸收中国留学生。教会大学具有明显的殖民性和侵略性,但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却给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以强烈冲击,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树立了现实参照。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众多学生渴望进入大学学习西学,但由于中国高等学校建立时间短、师资设备不足,教会大学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会学校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至1920年,英美新教各分会在华兴办的教会大学共13所,即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湛江大学、东吴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之江大学、华中大学、岭南大学和华西协和大学。[32]到20世纪20年代初,外国人开办的学校学生数约占全国学生数的30%,其中初等学校为4%,中等学校为11%,高等学校达80%。至1925年,教会大学的学生人数为3500人,约占当时中国大学生总数的17%。[33]教会大学广泛建立,形成了与中国自办大学分庭抗礼的体系,对中国高等教育早期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国际化发展的典范。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他们把西方大学教育的理念、体制、管理、课程、内容等移植到中国来;另一方面,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的需求,当然更可以说是为了实现他们自身所追求的目标,又在办学中融入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请而至地出现在中国本土上的一所所教会大学,便是中西教育交流的一个个具体化的载体。[34](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