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整合,是指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或形式相互适应、协调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文化整合与文化变迁密切相连,有人将文化整合看作文化变迁的最后一个阶段。文化包含不同的形态和类别,可以分解为多种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质。在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后,文化的各组成要素往往会失调,有的要素和特质发生了变化,而另外一些却保持原来的特征。因而,在文化变迁之后,不同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质的相互适应、融合成一个整体,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就文化的结构和功能而言,文化整合既可以发生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也可以发生在文化的各组成要素之间。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趋于整合的,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文化最终都趋向于构成一个全面的相互融合的统一体。文化整合的核心是价值目标,各种要素围绕着价值目标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来说,从表层到深层、从片面到整体是文化整合的一般途径。在此过程中,原有文化的价值目标和文化特质对整合的内容和深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中国近代文化整合为例,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文化渊源构成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的基础。在文化变迁中,冲突与调适充斥了整个文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体基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提出了不同的中西文化观,力图在原有的文化价值标准下整合中西文化。例如,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过程中先后出现的文化传统主义、文化折中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等,都是中国文化人格的代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模式。这几种反应模式既反映了国人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态度,也清晰勾勒出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的发展轨迹。
文化整合中的多种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育如何利用其自身条件来进行文化整合。教育虽然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它自身就具有文化整合的功能,教育包含不同的文化形式,如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不断整合这些文化形式的过程。可以说,教育的文化整合是教育在整个文化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教育交流的过程本身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教育依靠其自身的整合力量,通过文化选择和文化传播等方式,将不同的文化协调、融合,从而在文化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价值目标是文化整合的核心,价值目标的存在使文化的各要素最终联结成统一的整体。教育活动同样受价值目标导引,而这种价值目标往往与文化中的价值目标相一致,两者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使教育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将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也传递下去。可以说,文化传递的过程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也是文化整合的过程,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体现在文化流动的能力和程度。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流动的规模和速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度与广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经过交流、融合,形成了一种先进的,既超越传统文化又与本土文化契合的新的文化,这既是文化整合也是文化回归。文化回归所形成的新文化不是外来文化,但融合了外来文化的某些精神、内容和形式,是一种本土社会文化的回归,或者说是一种适应本土社会环境的、先进的本土文化。[38]文化回归并不是回归到原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只有不断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和养分,才能不断实现文化创新。高等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教育,汇集了大批的文化精英,高等教育的性质和自身结构要求高等教育应始终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成为各种文化交汇的中心,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一种生存方式”,[39]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实现了交流、融合和共享,实现了文化的互动与共生。
【注释】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M].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9.
[2]赵荣昌,单中惠.外国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65.③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 [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8.
[3]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 [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4]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 [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5]曾满超,于展,李树培.中日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基于文献的分析 [J].教育发展研究,2008 (21):42.
[6]徐海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多视角分析 [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09 (5):4.
[7]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8.
[8]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 [M].周倩,高耀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2.
[9]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 [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
[10]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 [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26.
[11]毕家驹.大学国际化的实践与展望 [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 (2):8-11,21.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高等教育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_991:402.
[13]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J].中国高等教育,2001 (2):2223.
[14]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论与政策 [M].周倩,高耀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7-78.
[15]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_3.
[16]杨德广.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 (5):2023.
[17]黄进.大学国际化不单是 “接轨”[N].光明日报,2010-02-03 (11).
[18]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1.(www.xing528.com)
[19]李晓梅.大学国际化的动因分析及途径研究 [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4.
[20]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3.
[21]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变革与发展 [M].刘东风,陈巧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30.
[22]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 [EB/OL].http://www.chea.org/zoom_search/search_template.asp?zoom_sort=0&zoom_query=&zoom_per_page=10&zoom_and=0&zoom_cat%5B%5D=2.
[23]顾明远,薛理银.比较教育导论——教育与国家发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51-357.
[24]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714.
[25]刘贵华.教育国际化:21世纪的教育理念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5):11.
[26]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指标 [N].光明日报,2014-01-07 (13).
[27]Organis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 (OECD)[EB/OL].https://data.oecd.org/education.htm.
[28]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910.
[29]贺国庆.近代欧洲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14.
[30]郑金洲.教育文化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
[3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6.
[32]汤因比.历史研究 [M].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275.
[3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6.
[34]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M].刘尊棋,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4-6.
[35]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M].颜世安,高华,黄东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6.
[36]陈中立,杨楹,林振义,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31.
[37]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94.
[38]别敦荣,李静蓉.论教育交流中的文化位移与回归 [C]∥田正平,周谷平,徐小洲.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67.
[39]黄进.大学国际化不单是 “接轨”[N].光明日报,2010-02-03 (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