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指标的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指标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外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指标进行了概括归纳,以此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的基本判断与评价标准。本土维度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指标包括课程和项目、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与当地文化团体或种族的联系、科研学术活动。跨境维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包括人员流动、项目传输、国际项目等。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是超越本土或区域的,是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待世界教育发展的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指标的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不断发展演变,其涉及的内容在范围、复杂性方面也在不断增加。中外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指标进行了概括归纳,以此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程度的基本判断与评价标准。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其构成指标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

美国学者阿勒姆和瓦特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为“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20]

在加拿大学者简·奈特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国内国际化(本土国际化)与国外国际化两部分内容。其中,国内国际化主要关注国内大学校园内发生的国际化,指文化和国际性的教学过程、科学研究、课外活动以及当地文化与不同种族团体的跨文化关系,同时也包括外国留学生和学者在大学校园里的生活与活动。本土维度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指标包括课程和项目、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与当地文化团体或种族的联系、科研学术活动。国外国际化包括学生和学者的流动,项目、服务提供者的交流。跨境维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构成包括人员流动、项目传输、国际项目等。[21]这两部分并不排斥,而是混合在各种政策和项目之中的。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也曾发表了一份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其中从八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分析: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学生与教师等人员出国留学的情况;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国际性与世界性;招收留学生的标准,要求接纳的留学生需要具有国际化的特质;教育交流活动,包括学生、教师、校际合作与交流;政府、企业、社会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社会民众的国际化意识,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支持态度。[22]

我国学者顾明远、薛理银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概括为人员要素、财务要素、信息要素和结构要素。其中,人员要素指的是各类教育主体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学生、教师和学者的国际交流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财务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分配的国际化,以及教学与科研设施的国际化。信息要素的国际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育知识等的国际化。另外,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教育领域的国际规范条例也将增多。结构要素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的学分制度、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和国际交流机构等。它们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保障。[23]

学者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六个方面内容: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一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24]

学者刘贵华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容归纳为五个方面: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旨在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性的人才;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在已有的课程中增开国际性的内容;师生互换、学者互访等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技术、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25]

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陈化博士提出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的16项指标:管理团队与管理模式国际化;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国际化;学生和校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本校教师接受海外教育的比例;本国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学习交流机会的多少;毕业生在海外留学、就业、发展情况,以及在国外的分布情况;与海外高校的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项目的多少;与跨国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多少;举办、承办和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国际合作办学、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合作科研等项目的多少;教育输出——海外办学、教师海外讲学的情况;教职员工出国进修、访学情况;教学、科研人员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科技创新、发明等重大科研成果和国际性学术奖项的获奖情况;实验室对外开放的程度。[26]

综合中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非常广泛,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体现在国际性的教学过程、教育模式及教师、学生等国际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表现为国际化、全球化的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的过程。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指标

对于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尽管学者在高等教育的构成要素问题上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内容却极其相似。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发展战略)的国际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国际化;教育主体 (教师、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1.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前提,是考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美国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科尔指出: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传统的新的高等教育理念”,就是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发展。科尔认为,知识无国界,教育应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其中的某一部分,各国知识分子都有助于扩展人类的知识和人类相互理解的广度。通过获得知识和技能,教育能够使受过教育的人们在更多的国家和文化中发挥作用。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是超越本土或区域的,是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待世界教育发展的问题。教育的职能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而应关注整个世界的知识和文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克服保守的、狭隘的本土观念,拓宽世界,从全球的视角出发,积极地确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将国际化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高等教育理念上坚持国际化,才会在行动上寻求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路径。教育理念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与高校发展战略选择的国际化,即将跨国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坚持高等教育目标和战略选择的国际化,强调对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视角,引导学生从全球化的视角分析问题,在高校中形成国际化的气质与氛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办学声誉。(www.xing528.com)

2.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课程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通过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将国际的、跨文化的优质资源引进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观念的开放型人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有关高等教育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的课程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具体应包括以下方面:课程内容需要具有国际学科的特点;通过国际的比较方法扩大传统学科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国际职业技能的课程;突出外语的重要性,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程内容;扩大国家及地区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联合培养获得双学位课程;外籍教师的主体地位;海外学生的课程设计[27]

从高等教育课程内容的国际化的构成因素来看,国际化课程强调在教学中的国际意识培育,突出外语教学,注重知识内容的国际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具有两大优势:一是给那些没有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二是能够提高课程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他们的参与对本国学生和教学过程都有益处。[28]

3.教育主体的国际流动

教育主体国际流动是指高校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为活跃的构成指标,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学生与教师作为大学的主体,其国际化水平与规模直观地展现出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学生的国际流动是一种双边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指在校学生的国际流动,为学生创造国际学术交流、学习和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切身的国际体验;另一方面是吸收、接纳来华留学生,开拓海外办学市场,实现学生结构的国际化,营造多元文化融合的校园氛围。

从学生国际流动来看,留学生的数量与规模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水平的直观和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的国际流动是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国际化不仅表现在我国大学聘请外国专家、外籍教师的比例上,也表现在本国教师到海外学习、进修的比例上。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素养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学生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直接的实施途径,考察欧美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主体的国际交流。以美国为例,在1814年以后的一百年间,共有约1万名美国青年到德国的大学学习或访问。仅柏林大学前后接纳的美国留学生就超过5000人。这些留学生为美国带回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一大批归国人员成为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管理者,他们效法德国的办学模式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成功地将美国高校改造为真正的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办就是在学习德国之后进行的一个影响广泛而且大获成功的尝试。美国学者沃尔兹在1936年出版的 《德国对美国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一书中说:“今日美国学术所拥有的较高地位以及它在某些分支领域所拥有的主导地位,直接和间接归于许多在德国大学接受先进训练和吸收灵感的美国人。”[29]当前,世界各国的很多高校依然将师生的国际交流作为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策略,通过师生国际交流促使教育主体区域国际化,同时也使教育管理观念、课程和教学沿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4.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

知识无国界,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成功的办学经验,才能不断提高国际化的办学水平,提升国际影响力。因此,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师资水平以及国际交流的能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大学学术声誉的重要保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的 《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效果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因而学术上的国际合作应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做出贡献。”知识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从高等教育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高深知识传播和发展的使命,高等院校的教师要实现科学探求的目标,就要站在学科最前沿,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最尖端的科技。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与各种国际学术组织进行的国际研究,即由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协调,实现我国大学进行跨国界跨区域的学术合作;二是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主要是根据特定的研究领域的项目,各国大学之间进行有组织的合作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三是人员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即派遣我国人员出国访学进修或邀请外国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华讲学;四是举办或参与国际会议,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交流的形式,与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五是学术信息的国际共享,通过国际互联网、线上课程、网络图书馆等形式,使广大专家学者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