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但就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所有创作于20世纪的作品。我们知道,现代主义绘画和现代主义戏剧以及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标志着欧洲尤其是法国在现代主义艺术的勇敢创新,其中心地位就此确立,然而,随着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教育在二战前后向美国转移,现代艺术中心出现了变化的新趋势。这一点在现代主义音乐(Modernist Music)有着同样的体现。
和浪漫主义及其以前的西方传统音乐相比,现代主义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在现代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音乐风格的变迁决定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超越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隔阂。
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派音乐是向现代音乐的过渡,它最终完成了古典调性与和声功能的解体,因此对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表现主义与十二音音乐紧跟在印象派之后产生,在美学思想和创作技巧上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标志着现代主义音乐的诞生。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背离传统,无视规则,不追求庞大、夸张,刻意追求精致、纯朴,抛弃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于音乐表现的简洁、单纯、明快和热烈。作为现代音乐的第一个流派,表现主义音乐完全无视调性规律,给予八度中十二个半音以同等价值,舍弃传统的主音、属音等概念,而使无调性占有绝对优势。由于旧有旋律被破坏,表现主义音乐旋律既无均衡,也无反复,仅是一连串独特的音的连续,节奏也难以捉摸,拍子也被无视。形式上,由于摈弃收束式、反复法与平衡法,表现主义音乐显得非常自由。但它那基于新理论建立起来的形式,却具有独特的、流动的、无限发展的奇妙特色。在对位方面,有离开传统和声的感觉,成为复合的自由的旋律线的进行,即所谓线形的自由对位法。在乐队编制与配器法上,和后期浪漫主义所追求的庞大结构与音响的夸张不同,而是采取精致而纯朴的小编制,常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而小巧、精致的乐队编配,常具单纯、明快的色彩。音乐上的表现主义是以奥地利的勋伯格及其弟子贝格和韦贝恩为代表。他们追求形式上的绝对自由,在打破旧有的传统等观点上与绘画上的表现主义一脉相承。
图389 勋伯格(1874—1951)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不利的环境条件没能阻止他对音乐的爱好和学习音乐的决心。8岁时他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他经常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同时设法参加业余乐队,尝试着作曲。16岁那年父亲去世后,由于家境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就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并从此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特恩音乐学院。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学术界一般将勋伯格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1908年以前,称调性时期。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1908年后为后期,称无调性时期。此时期勋伯格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战后进入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1951年7月13日勋伯格卒于美国洛杉矶。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清唱套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1903),以及理论著作《和声学》等。音乐史上,勋伯格被公认为20世纪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
图390 “勋伯格之夜”——第四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2007年6月5日。(www.xing528.com)
和勋伯格同时的现代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还有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斯特拉文斯基。
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Lgor Feodro-ovich Stravinsky),1882年6月17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父亲是乌克兰人,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为圣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男低音歌手,他不想让儿子像他一样社会地位低微。斯特拉文斯基虽然自小喜欢音乐,9岁时开始学习钢琴,1901年按照父亲的意愿考入圣彼得堡大学攻读法律。好在他爱好音乐学习音乐的意志坚定,大学尚未毕业即跟随著名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业余学习音乐。1909年,第一部管弦乐作品《烟火》在圣彼得堡首演,被俄罗斯舞蹈团经理兼舞剧编导佳吉列夫所欣赏,两人由此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此之后,斯特拉文斯基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芭蕾舞音乐,影响深远。1939年定居美国,并先后入法国籍和美国籍。他是一位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作品众多,风格多变,从早期的印象派和表现主义到中期的新古典主义。加入美国国籍之后,乐曲中爵士乐的风格越发浓郁。晚年更是混合使用各种现代派手法,并向序列主义寻求灵感。1971年4月6日逝世于美国纽约。音乐史上,斯特拉文斯基被称为20世纪现代音乐的传奇人物,音乐界中的毕加索。代表作有舞剧组曲《火鸟》(1910)、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春之祭》(1913)等。
图391 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31岁时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作品描写了俄罗斯原始部族庆祝春天的祭礼,既有鲜明的俄罗斯风格,也有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在音乐、节奏、和声等诸多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1913年,他将这种想象谱写成交响乐《春之祭》,并借由佳吉列夫的俄国芭蕾舞团,以及“舞蹈之神”尼金斯基之手编排成芭蕾舞剧。当年5月29日在法国香榭里舍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然而,今天谁都知道,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从传统意义上进行编舞的作品,标志着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舞剧《春之祭》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图392 舞剧《春之祭》尼金斯基版演出剧照,19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