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爵士乐与《蓝色狂想曲》:汉帝国风云录

爵士乐与《蓝色狂想曲》:汉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爵士乐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乐曲风格极其耀眼,节奏一般以鲜明、强烈为主。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或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

爵士乐与《蓝色狂想曲》:汉帝国风云录

爵士乐(Jazz)为一种起源于非洲的音乐形式,由民歌发展而来。换句话说,Jazz是从蓝调演变来的一支,还有另一支叫做“摇滚乐”(Rock and Roll)。在美国,爵士乐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但当时还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称为Jass,首先出现在美国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区内,最初也是作为舞曲出现。早期美国黑人的音乐多从非洲而来,由于黑奴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所以黑人音乐在美国也进行了一次大交流。那种混血音乐最著名的自然是蓝调以及散拍音乐(Ragtime)。爵士乐呈现出繁荣景象,其乐曲风格极其耀眼,节奏一般以鲜明、强烈为主。从根源布鲁斯(Blues)、拉格泰姆(Ragtime),经过新奥尔良(New Orleans)爵士乐到迪克西兰(Dixieland)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Bebop)、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爵士乐以众多的形式出现,而且每一种形式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独具的魅力,一直流传至今。如欲欣赏各种爵士乐,体会其中种种乐趣,就不能不具备开放的心态,兼容并听。相较于其他音乐,爵士乐独特之处在于:(1)即兴演奏或者是演唱;(2)运用布鲁斯音阶;(3)节奏极其复杂;(4)独有的爵士和弦;(5)独特的音色运用。历史上,在农奴制被废,黑奴得到解放以后,非洲、美洲音乐的发展很快,新获得的迁徙自由加上军乐团所弃用的乐器形成了爵士乐的根底:铜管乐、舞曲、布鲁斯。布鲁斯作为传统蓝调音乐形式看似简单,实际上可以有很多变化,一直是任何一种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独立的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布鲁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摇滚乐。前面分析过,布鲁斯是作为与宗教音乐相对应的一种世俗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以每8小节或12小节为一个乐段的音乐所组成,歌词紧密,它的“忧郁(蓝色)”特色产生的原因是将音阶中的“mi”音及“si”音降了半音。爵士乐的特点即都是二拍子,每小节2拍或4拍,这种二拍子的节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终存在,使得爵士乐有一个稳定的、规律的节奏基础。在节奏性低音的上方,则是重音位置不规则的旋律和声和对位声部,它们惯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与规律的低音声部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早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南北区域音乐呈现着不同的状态,在北部的黑人音乐倾向于欧陆风格的同时,绝大多数南部城市内都出现了黑人铜管乐队、舞曲乐队及音乐会乐队。在此时期,早期爵士乐拉格泰姆(Ragtime)开始形成。虽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钢琴上弹奏,但是一些乐队也开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它的时间跨度实际很大,影响绵延不绝。20世纪中后期,它又被发掘出来,新的“拉格泰姆”特征是节奏较为稳定,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鲁斯因素几乎荡然无存。拉格泰姆著名作曲家很多,包括司各特·约普林(Scott Joplin,1868—1917)、杰姆斯·司各特(James Scott)、路易斯·查韦因克·奥别·布莱克(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约瑟芬·朗博(Joseph Lamb)等大师。其中的约瑟芬·朗博虽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这种音乐形式的内涵。拉格泰姆演奏,特别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风格,其娱乐对象是中产阶级,为正统音乐人士所不喜。新奥尔良在爵士乐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以至于成了早期爵士乐同义词,在这里,对爵士乐早期的历史研究及记录比在其他地方都进行得更加深入。新奥尔良之所以显得如此卓然不群,得益于当时自由开放的社会氛围。不同信仰及不同种族的人可以相互联络,因此在这种容易沟通的环境下的音乐传播十分迅捷。在1895年到1917年这一段时间里,新奥尔良的爵士乐比起其他地方种类更多、更好,有法国的、西班牙的、爱尔兰的及非洲的,更值得提出的是有许多社团及兄弟会式的组织,它们大部分资助或雇佣一支乐队在不同的场合——如室内或室外舞会、野餐会、商店开张仪式、生日或周年纪念派对上演奏。这样,新奥尔良成为孕育爵士乐的肥沃土壤就不奇怪了。当然,任何结论都不能过分绝对化,地位重要并不意味着新奥尔良是爵士乐唯一诞生地,实际上在每一个有相当数量黑人聚居的美国南部城市所产生的音乐都应被视为是早期爵士乐的一种。如在孟菲斯就出现了W.C.汉迪这样一位布鲁斯作曲家和搜集者。其他城市还有亚特兰大、巴尔的摩等。

在爵士乐的曲调中,除了从欧洲传统音乐、白人的民谣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个性的是“布鲁斯音阶”,而爵士乐的和声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种变化和弦,其中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由布鲁斯和弦带来的。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或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钢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后来出现的电吉他则以其打击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在传统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对次要一些。圆号的浓郁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对于爵士乐队来说,它的气质太温顺了,几乎无人使用。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发挥最大的功能。乐队的编制很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部分——节奏组与旋律组。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钢琴也加入进来。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由3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3支小号和2支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四五支萨克斯管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5支萨克斯管,一般是2支中音、2支次中音、1支上低音。还有一种商业性的(有时也称为“甜美型”“旅馆型”等)的乐队,编制与“大乐队”差不多,但萨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他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有时还加上三四个小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图386 爵士乐的常用乐器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摹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呻吟,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爵士乐中的颤音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宽,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强了这种技巧的表现力。同时,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从爵士乐诞生之初,它就吸引了众多的专业作曲家。可以说,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爵士乐由默默无闻的民间音乐发展成为美国本土最有分量的表演艺术种类。欧洲著名作曲家也受到它的影响,创作了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1908)、《游吟诗人》(1910)、《怪人拉维纳将军》(1910);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乌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作品24,无调性)和钢琴组曲(1922)等。1920年,美国指挥家保罗·怀特曼(Paul Whiteman)组织了一支著名的乐队,将改编的爵士乐作品带进了音乐厅。这种新潮流引起了许多“严肃”的爵士乐爱好者的激烈反对,然而,正是从这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家喻户晓,受到广泛的欢迎。尤其是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在这时诞生,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怀特曼乐队的作曲家格罗菲。按照手稿上的记录,写这部作品只用了3个星期,演出后几乎是立即引起轰动,成了20世纪爵士乐传唱不衰的经典作品。(www.xing528.com)

乔治·格 什 温(George Gershwin)于1898年9月26日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一生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影响了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运用爵士的手法。接着,创作了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写黑人生活歌剧《波姬与贝丝》达到创作的顶点。在音乐史上,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1937年7月11日乔治·格什温因患脑癌去世。

图387 格什温(1898—1937)

《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乔治·格什温于1924年写给独奏钢琴及爵士乐团的乐曲,它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此曲的首演一般认为是在一个号称为“现代音乐实验”的音乐会中,于1924年2月12日纽约风神音乐厅(Aeolian Hall),由保罗·怀特曼指挥他的乐团以及盖希文演奏钢琴。钢琴与交响乐团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格罗菲(Ferde Grofé)所改编,它成为了美国音乐会中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就像其他盖希文最受欢迎的古典乐曲,蓝色狂想曲让他建立了多产作曲家的声誉。和蓝调领域的威廉·克里斯托弗·汉迪一样,乔治·格什温在爵士乐领域同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图388 《蓝色狂想曲》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演奏会海报,1924年2月12日,纽约爱乐乐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