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与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成立

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与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成立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高年级学生同只准画神话和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决裂,退出皇家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的“自由画家协会”,后来在1870年改组为“巡回展览派画家协会”,通称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该派成员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应该参加改造社会现实的斗争。

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与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成立

17世纪时,欧洲许多国家发展迅速,而俄罗斯农奴制度还在盛行。为了效法西方,沙皇彼得一世派遣使团赴西欧考察,回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罗斯的实力。俄罗斯绘画也开始摆脱中世纪艺术的束缚,不再囿于宗教圣像题材,而致力于表现现实世界,力图如实地反映生活。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时期,领土空前膨胀,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俄罗斯绘画艺术的黄金时期。1757年,在首都建立了圣彼得堡艺术学院(St.Petersburg Academy of Arts)[1],数十年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本民族的画家,他们吸收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快在画坛上崭露头角,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学院派绘画开始登上世界艺术舞台。此后,由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肖像画备受重视,出现了忠实地描写人的个性特点的画作。19世纪前期是俄罗斯民族绘画的奠定时期,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境内掀起持续高涨的民主运动,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期以后至20世纪初,批判现实主义最为辉煌,相继推出了世界级的大师,组成了文艺史上璀璨夺目的一串明珠。俄罗斯的绘画创作,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学院派是俄罗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且影响深远的民族绘画流派,在他们中涌现了一大批名家名作。卡·帕·勃留洛夫(1799—1852)的名画《庞贝城的末日》(图307),以令人惊叹的色彩表现了毁于维苏威火山熔岩和灰烬的古代城市的悲剧,刻画了惨祸到来时人们表现的恐惧心理和复杂感情。

图307 《庞贝城的末日》,油画,卡·帕·勃留洛夫作,456.5厘米×651厘米,1833年,今藏俄罗斯博物馆

这幅画的艺术处理,鲜明地体现了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一方面,画家在选题、布局、人物造型等方面的构图处理上吸收了古典主义某些程式,如画面采取对称的景物配置,使整个画面处于激荡中的稳定,在画面的两边,两组人物分别构成两个小金字塔形。另一方面,画家采用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原则,在真实、可信的环境中,人物心理得到深刻的揭示。

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民觉醒、揭露农奴制腐败成了19世纪前期俄罗斯绘画的重要主题。阿·安·伊凡诺夫(1806—1858)是借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民精神觉醒的画家。他的巨幅油画《基督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通过人们期待的基督形象,反映出俄罗斯需要一种新的力量来拯救的思想。以讽刺性画笔揭露农奴制黑暗的代表画家是费多托夫(1815—1852),他以油画《少校求婚》(图309)成名,被称为造型艺术中的果戈理,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

巴维尔·安德烈耶维奇·费多托夫(P.A.Foedotov)出生于莫斯科一位九品文官的家庭,11岁时考入第一陆军学校,后在彼得堡芬兰团队的禁卫军中服役,由于酷爱绘画,在29岁时入美术学院夜校学习。38岁退伍之后进入美术学院接受正规训练,师从勃留洛夫,起初他仅想成为一名战争画家,后来却在绘画方面取得了全面成功。作为一位在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中成长起来的画家,费多托夫所画的讽刺性风俗画十分生动,令观者忍俊不禁而后陷入深思。他以那微妙的幽默针砭时弊,深刻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丑陋现象。这一点与作家果戈理有很多相似之处。后人对费多托夫评价甚高,美术批评家斯塔索夫指出他是俄罗斯民主艺术繁荣的开端,也有研究者认为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实践奠定了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基础。然而,俄罗斯残酷的政治使得费多托夫不得不陷入沉默、孤独和绝望,最后竟精神失常,过早地离开人间,留下的风俗画作仅10幅,肖像画20余幅。名作有《少校求婚》《初获勋章者》《贵族的早餐》和《小寡妇》等。其中尤以《少校求婚》较受关注。

图308 费多托夫(1815—1852)

图309 《少校求婚》,布面油画,58.3厘米×75.4厘米,费多托夫作,1848年,现藏莫斯科特列恰可夫美术博物馆。

《少校求婚》创作于1848年,内容充满讽刺喜剧气息。有权有势的沙俄少校军官,在媒婆的引导下来到暴发户商人家求婚,无疑这是一门相互利用的联姻,表面是喜剧实为悲剧。画家着意描绘求婚者登场时的瞬间情景:少校站在门边,故作姿态地抬手整理八字胡须,富商的女儿害羞地向里屋躲藏,她妈妈扯住女儿的后衣裙,显得无可奈何。媒婆向富商打着手势,示意少校到了。富商慌忙系上外套的纽扣,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远处是正在准备酒席的仆人,一个大瞪着吃惊的眼睛,另两个躲在后面窃窃私语……整个画面把这次婚姻交换的实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切生动,是一幕舞台剧画面。

除了美术学院的建立和古典主义学院派的之外,影响俄罗斯画坛最重要的事件便是“巡回展览画派”的诞生。1863年,一批有才华的美术学院高年级学生同只准画神话圣经题材的学院传统决裂,退出皇家美术学院,单独组织起来,研究现实主义绘画艺术,成立了彼得堡的“自由画家协会”,后来在1870年改组为“巡回展览派画家协会”,通称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该派成员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绘画应该参加改造社会现实的斗争。其画作不但揭露和讽刺俄罗斯统治阶级,表现城乡贫民的苦难,而且创造了一批为争取新生活而斗争的革命者形象。其中奥·阿·吉普林斯基(1782—1836)和瓦·安·特罗皮宁(1776—1857)是19世纪上半叶的重要肖像画家。他们摆脱古典主义学院派的束缚,描绘出普希金等同代人的形象。这一时期更出现了俄罗斯风景画的奠基人萨符拉索夫。

萨符拉索夫·阿列克赛·昆德拉奇耶维奇(Savrasov Aleksei Kondratievich)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商人家庭,早年受业于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毕业后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后由美术学院派往国外留学,1857年学成归国,在莫斯科母校担任风景画室的教授。他精通色彩,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80年代从事美术教育,培养了列维坦等一流风景画家。代表作有《奥伦宁巴乌姆景色》《白嘴鸟飞来了》《村道》等。

图310 萨符拉索夫(1830—1897)

《白嘴鸟飞来了》绘于1871年,是萨符拉索夫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俄罗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里程碑。作品展示了一个富有深意的画面:残冬虽未完全褪尽,寒冷还笼罩着大地,但大自然的生命强音正在奏响,白嘴鸦归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当这幅画在第一次巡回展览会上展出时,那种荒凉原野将要苏醒的原始气息打动了许多人,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它与柴可夫斯基钢琴组曲相媲美,评论家斯塔索夫说它具有俄国现实主义的划时代意义。

(www.xing528.com)

图311 《白嘴鸦飞来了》(局部),布面油画,62厘米×49.5厘米,萨符拉索夫作,今藏莫斯科特列恰可夫美术馆。

肖像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克拉姆斯柯依是“巡回画派”的思想领袖,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俄罗斯最著名的画家大多属于这一派。

图312 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

伊·尼·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НиколаевичКрамской)出生在俄罗斯沃龙涅什省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的一个市民家庭,16岁做过照相制版学徒,20岁时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后因不满学院的保守思想而离去。此后,克拉姆斯柯依与14个同学租了一个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1870年,“巡回展览画派”成立,他在这个画派中担任领导工作达15年之久,对俄罗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独到的贡献。在画风方面,克拉姆斯柯依善于描绘人的内心情感和复杂心境。代表作有《月夜》《荒野中的基督》《护林人》《希施金像》《手持马勒的农夫》《无名女郎》等。

图313 《无名女郎》,布面油彩,75.5厘米×99厘米,克拉姆斯柯依作,1883年,现藏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无名女郎》是画家晚年的作品。这是一幅性格肖像画,画面中的年轻女子面容俊秀,神情冷傲、深沉,衣饰入时得体,色调浓重且有变化。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罗斯知识女性典型,形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画家以精湛的技艺突出对象的精神气质。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由于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小说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虽然并无实据,但充分说明画作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绘画本身。

克拉姆斯柯依之外,谈论俄罗斯艺术不能不提到列宾。作为“巡回画派”的著名画家之一,列宾也是19世纪后期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于1844年7月24日出生于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列宾少年时受到画坊当学徒的表哥的影响,逐渐喜欢上了绘画。1863年移居圣彼得堡,进入彼得堡绘画学校学习,1864年转入彼得堡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列宾就完成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作品,1871年参加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获金质大奖。1873年至18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从19世纪70年代,列宾形成自己的现实主义风格。1876年回国后,他坚持在乡村和民间写生,推出了一系列精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图314 列宾(1844—1930)

图315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布面油画,列宾作,现藏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早年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他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3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列宾一生充满创作活力,他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就画作数量之多和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和全面而言,超过了同时代任何一个画家。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派美术协会,此后埋头于农民主题的创作。布尔什维克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的故乡楚古耶夫镇因苏芬条约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国定居,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1930年9月列宾在故乡去世。代表作除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之外,尚有《意外归来》《伊凡雷帝杀子》《索菲亚公主》《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