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19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个音乐流派,也称印象派。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当时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2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德彪西《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又开始用“印象主义”加以赞扬。进入20世纪,此词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不再带有贬义。德彪西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此外,作曲家拉威尔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法国圣日耳曼昂莱(Saint-Germain-en-Laye),7岁开始学习钢琴,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0年,德彪西到俄罗斯担任了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梅克夫人是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的赞助人和至交,德彪西因此得到机会开始接触到俄罗斯音乐,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作品极富特色的新颖和声,对年轻的德彪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他后来所开创的“印象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1884年,德彪西以清唱剧《浪子》获罗马大奖。1890年以后,德彪西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结识,并加入了后者主导的巴黎文艺沙龙。在这里,德彪西结识了许多青年艺术家。经常参加他们的艺术聚会,年轻人新颖的艺术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德彪西。此时他的音乐已开始带有“印象主义”色彩,并逐渐发展成为他总体艺术风格,但他本人并不认同“印象主义”这个概念。德彪西一生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管弦乐《大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前奏曲》和《练习曲》等。1918年,德彪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动乱中去世。
图303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
图304 德彪西曲谱手稿,今藏法国巴黎橘园美术馆。
在同时代音乐家中,受德彪西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胞拉威尔了,但作为天才音乐家,拉威尔也注重自己的独创,他并未像德彪西那样过多使用全音阶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而是更擅长从管弦乐队里抽取音色的深浅明暗度,在这方面可以说无人能及。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于1875年3月7日出生在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城西布恩。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母亲是西班牙人,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拉威尔从小接触音乐,7岁开始学钢琴,14岁进巴黎音乐学院系统学习,先后发表过《古风小步舞曲》《水的嬉戏》等作品,显示了较强的作曲实力。1901—1903年间,他三次参加罗马大奖比赛,出人意外地接连落选。由于评选委员会的宗派主义作怪,他第四次提出参加比赛的申请竟遭拒绝,以致当时巴黎的艺术界和出版界都对此表示愤慨,纷纷出来声援。1905年以后是拉威尔创作的鼎盛期,代表作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等。另外,他将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演出后颇受欢迎。拉威尔像德彪西一样也否认自己是印象主义者,的确,在拉威尔的作品中还存有巴洛克时代的对位意识,精密而巧妙。此外,他的曲子大多以神话传说、妖魔鬼怪为主题,缺乏现实精神和现代意识。但拉威尔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印象主义,作为印象派的代表并非浪得虚名。拉威尔被公认也自认的还是他配器技巧,他的每一首钢琴曲都是以管弦乐配器的思路来创作的。拉威尔虽与德彪西同时并列为印象派音乐大师,但拉威尔所追求的效果更精确犀利,避开象征主义中暧昧的光线与阴影,以大量装饰效果点缀音乐结构。若说德彪西音乐给人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拉威尔音乐则像精巧的天文计时器,精确地指示时间。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美籍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就曾称拉威尔艺术技巧的精工“就像一支瑞士钟表”。有观点甚至认为拉威尔在许多方面为德彪西所不及。
图305 拉威尔(1875—1937)(www.xing528.com)
《波莱罗舞曲》(Bolero)又译作《波露曲》《波丽露》,创作于1928年,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受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音乐史上,“波莱罗”由来已久,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作品节奏和旋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借助于对力度的娴熟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听起来使人感觉变幻莫测,趣味无穷。这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也称得上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也堪称20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
图306 《波莱罗舞曲》演奏会海报,伯纳德·海廷克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
在音乐发展史上,印象主义音乐盛行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快就被更加激进与富于变化的现代音乐所代替,但印象主义音乐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印象主义的音乐形式、表现手法、美学观点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演奏效果都与传统拉开了距离。历史上,古典主义音乐的创作原则是严谨、规整,浪漫主义音乐则更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激情的发挥。相比较而言,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人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作曲家为了突出音乐的恬淡、纤巧、妩媚甚至带点伤感等情调,爱用弱奏和极弱奏,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大多只是短暂的闪现。在器乐作品中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飘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另一方面,印象派音乐在乐曲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印象主义音乐较为自由的特点。一般总是避免节拍重音的节奏型,各种调式音阶、全音音阶、阿拉伯音阶和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丰富而复杂的织体,都成为印象派音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一切无疑都离开了传统音乐的惯例和法则,而为20世纪的音乐打开了大门。除了印象派的旗帜德彪西和独树一帜的拉威尔外,当时很多作曲家虽不属于印象派,但都受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强烈影响,如法国的皮埃尔·迪卡斯、意大利的奥托里诺·雷斯庇基、英国的弗雷德里克·迪利厄斯和西班牙的马努埃尔·德·法雅等。历史上,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从此音乐艺术开始了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转变。后来20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正因为具有上述特点,印象主义音乐得到了格外的重视,其艺术性与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与承认。
【注释】
[1]关于《熙德》是悲剧还是悲喜剧,学术界历来都有不同意见。
[2]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一书中认为凡尔赛宫建筑风格是巴洛克式,理由是“规模巨大”。
[3]肖邦真实出生日期目前仍有争议,其出生证明和教堂受洗纪录等拉丁文出生文献上均记载为1810年2月22日,但其父母与家人均以3月1日作为肖邦生日,目前音乐史学界的考证,倾向3月1日为其正确出生日期,而2月22日为当年他的父亲在报户口时,误算了出生周数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