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绘画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艺术思潮体现在绘画领域的产物,画家利用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精神、理想和规范来表现现实。和戏剧中的古典主义一样,古典主义画派也偏重理性,竭力追求一种完美的崇高感,在表现形式上追求一种完整的典范性,塑造一种类型的艺术形象。在技巧上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强调精确的素描艺术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追求宏大的构图和庄重的风格。从艺术倾向上分为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学院古典主义。
学院古典主义又称学院派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后期绘画艺术在出现了明显衰落现象的同时,又受到巴洛克艺术的冲击。学院派始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17世纪在英、法、俄等国流行,其中法国的学院派因官方特别重视,所以势力和影响最大。为了捍卫文艺复兴已有的艺术成果,反对巴洛克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取代以及世俗化的倾向,在官方的支持下欧洲出现了许多学院,其中最具影响的是1580年由意大利的美术世家卡拉齐家族在波伦亚建立的卡拉齐学院。因其建在波伦亚故又称波伦亚学院。这些学院在授课方面,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要求极为严格。归结起来,学院派美术的基本特征是:(1)重规范。学院派重视的规范,包括题材的规范、技巧的规范和艺术语言的规范。由于对规范的过分重视,结果导致了程序化的产生。(2)重典雅。学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艺术语言,要求高尚端庄、温文尔雅,反对激烈的个性表现,讲求理智与共性。(3)重传统。如何才能走正道,在学院派看来就是重视传统,向传统学习,因而学院派反对所有的改革。(4)重技巧。学院派十分重视基本功训练,强调素描,贬低色彩在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并以此排斥艺术中的感情作用。由于本身的顽固不化和反对革新,学院古典主义走上了脱离社会生活、缺乏生气的程序化道路。
新古典主义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同时,因为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内容上选择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题材,这一点与只重传统的学院派古典主义不同,而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构图上强调完整,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这些都与学院古典主义有着前后相通之处。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但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未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这项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他的学生达维德肩上。
雅克·刘易斯·达维德(又译为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于1748年8月30日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五金商家庭,10岁时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酷爱绘画的达维德在亲友帮助下被送到布歇那里学画,布歇发现达维德的气质与自己的洛可可风格不一致,就将他转到皇家美术院教授维安门下,以便更好地培养。达维德27岁时获罗马奖赴罗马留学,在罗马学习期间为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迹所吸引,决心从古希腊罗马的传说和艺术中寻求美的源泉和理想,把古代英雄的品德和艺术样式视为审美的最高标准。达维德于大革命前夕从罗马归来,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另一画作《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沙龙上展出,作品明显表现出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激发了强烈的时代共鸣。达维德把艺术作为反封建的战斗武器使用,作为战士登上了画坛和政坛。代表作还有《布津蒂斯》(1789)、《马拉之死》(1794)等。达维德也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安格尔、格罗、席拉尔等。1825年12月9日,达维德逝世。
图274 达维德(1748—1825)
《马拉之死》既是历史画又是肖像画。马拉是一位法国大革命时的职业革命家,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达维德,他真实地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翔实。这是一幅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达维德成功地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图275 《马拉之死》,布面油画,136厘米×157厘米,现藏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19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达维德的学生安格尔成为当时最有独创的艺术家并被推崇为古典画派的代表。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于1780年8月29日生于蒙托邦,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少年时的安格尔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由于用功,17岁的安格尔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画家了。1834年,他赴罗马,深刻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尤其推崇拉斐尔·桑西。经过达维德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主义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名作迭出,当达维德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1825年,安格尔被选为皇家美术院院士。1835年,他再次回到罗马,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素描和油画,此后6年间担任罗马法兰西学院院长。1841年回巴黎,继续创作多幅巨作。1856年,代表作《泉》(图277)诞生,标志着安格尔艺术达到光辉的顶峰。1863年,家乡蒙托邦市授予他黄金桂冠。1867年1月14日,安格尔因肺炎卒于巴黎。(www.xing528.com)
图276 安格尔(1780—1867)
《泉》是安格尔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他于1820年在意大利期间作为习作开始的,1856年才在巴黎完稿,据说原名是《维纳斯》,但画家经过数十年的世俗漂泊,修改了少女脚边的小天使,把整理秀发改为倒倾水瓶,使之成为一幅具有古典主义象征意义的名作。
图277 《泉》,布面油画,163厘米×80厘米,1856年,现藏卢浮宫博物馆。
安格尔的一生艺术活动极为活跃,他的女性肖像画成就最高。古典主义在达维德和安格尔的领导下达到顶峰。然而,在具体画风方面,安格尔却又不拘泥于理论的束缚,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作了富有特色的结合,这方面走得最远的且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大宫女》(图278)。
图278 《大宫女》,画布油画,91厘米×162厘米,1814年,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大宫女》是安格尔描绘裸女题材的代表作之一,体现着他在画风方面的多样化追求。作品中安格尔故意用增加三根脊椎骨的方法拉长人物的腰身,这种看似没有骨头的变体无疑增强了裸体特有的妩媚感。但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这幅画确实存在不合规范之处,首先,色彩的和谐搭配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明显存在冲突,其次就是眼前这具夸张了的形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自然,谁都承认,安格尔崇拜希腊、罗马艺术和拉斐尔,和达维德一样捍卫古典法则,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但他又在实践中对古典规范的突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而被一些艺术史家戏剧性地划入浪漫主义画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