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主义戏剧与王权政治-汉帝国风云录

古典主义戏剧与王权政治-汉帝国风云录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上,古典主义戏剧是王权政治的产物。因此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古典主义戏剧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大多来自古代戏剧、史诗、神话和历史。其中高乃依为公认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他和拉辛同时还是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而莫里哀则是为人们熟知的最有成就的古典主义喜剧家。

古典主义戏剧与王权政治-汉帝国风云录

古典主义戏剧在欧洲17世纪盛行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形成,它承接古代戏剧,在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以古代戏剧为典范。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过自己的古典主义戏剧,而在法国发展得最为完备。思想上,古典主义戏剧是王权政治的产物。在17世纪的欧洲,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平衡的王权在某种意义上有其进步性。因此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古典主义戏剧直接受到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崇尚理性,重视规律。艺术上,古典主义戏剧家倡导向古代学习,出发点原并不错,但走向教条化和极端化则太过,更何况有不少主张是对古代戏剧理论的曲解,制定了以“三一律”为代表的种种形式主义的清规戒律,也使得自身的生命活力受到压抑。到17世纪末,随着中央王权走向反动,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也失去了原有的进步性而逐渐走向衰落。古典主义戏剧在欧洲戏剧的舞台上存在200年之久,直至浪漫主义戏剧兴起才消亡。

一般认为,古典主义戏剧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崇尚王权,压抑个性。在戏剧作品中,君主被描写成“正确”“公正”的化身,戏剧冲突的最后解决都有赖于“贤明君主”的仁慈。在相关戏剧论著中,往往也有颂扬国王政绩,号召剧作家讴歌的内容。(2)崇尚理性,贬抑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里的所谓理智多指对中央王权的拥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3)奉古希腊古罗马戏剧为典范。古典主义戏剧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大多来自古代戏剧、史诗神话历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为他们的塑造对象。但剧作家关心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4)强调规范化。要求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符合固定的类型,戏剧体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剧被视为“高雅的”体裁,只能描写国王和贵族,喜剧被视为“卑欲的”体裁,只能描写市民和普通人;戏剧语言讲究准确、高雅,合乎逻辑;演员要按规定的程序来表现角色的感情;舞台场面追求对称、浮华和宁静等。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3个成就卓著的戏剧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其中高乃依为公认的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他和拉辛同时还是古典主义悲剧的杰出代表,而莫里哀则是为人们熟知的最有成就的古典主义喜剧家。

图270 高乃依(1606—1684)

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于1606年6月6日出生在诺曼底省的港口城市鲁昂,家境殷实。高乃依9岁到15岁在耶稣会主办的当地中学读书。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十分喜爱古罗马作家塞内加的剧本和雄辩家西塞罗的演说词,对拉丁语的诗歌也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学校的教师全是笃诚的天主教徒,而且其中还有几位颇有名气的传教士,高乃依从小便受到天主教的深刻影响,以致他后来的一些作品带有较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鲁昂是法国戏剧的中心,巴黎的一些重要剧团经常来这里演出,17世纪初法国大部分剧本也都是在鲁昂印刷的。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高乃依对戏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从事戏剧创作。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剧《梅丽特》问世,1635年,他完成了第一部悲剧《梅黛》。次年,他的5幕韵文剧《熙德》公演,轰动了巴黎,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剧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将男女主人公置于责任与爱情的剧烈冲突之中。剧中人物都表现出刚毅的美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但由于这个悲喜剧违背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在评论界引起了一场论战。[1]时任法国首相和枢机主教的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组织力量抨击此剧,发表《对〈熙德〉的意见书》。高乃依在高压下沉默了几年,最终改变了创作倾向。他随后于1640年至1643年发表的3部悲剧《贺拉斯》《西拿》和《波利耶克特》,大都严守“三一律”的原则。此后,高乃依开始追求情节上的复杂离奇,布景上的光怪陆离,越来越忽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名作愈来愈少,与观众也日渐疏离。1674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悲剧《苏莱拿》,从此退出戏剧界。1684年10月1日,高乃依在贫困与孤寂中死去。

让·拉辛(Jean Racine)于1639年12月21日出生在法国北部拉费泰米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做过财务官员。拉辛3岁时父母去世,由笃信基督教詹森派教义的祖母抚养。拉辛自幼进詹森派学校读书,老师是当时闻名的希腊语学者,因此他很早就熟悉希腊文学。1658年,拉辛到巴黎上学,有机会和一些诗人、演员交往,爱上了文学。路易十四结婚,他写了一首颂诗,深得国王赏识。詹森派对文艺是深恶痛绝的,认为它会毒害心灵,拉辛的做法显然不为学校所喜,所以1661年被送到他舅舅那里攻读神学,两年后,又回到巴黎继续过着诗人生活。此时他认识了古典主义理论大师布瓦洛,后者非常赏识他的才华,鼓励他写作并协助他进入宫廷,成为领取年金的御用文人。拉辛发表的第一部悲剧《德巴依特》虽然摹仿高乃依,但却蕴藏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和个人风格。第二部悲剧《亚历山大》(1665)使拉辛崭露头角,同时也使他同詹森派的关系宣告破裂。

图271 拉辛(1639—1699)

拉辛创作大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67年至1677年,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安德洛马克》(1667)、《淮德拉》(1667)、《布里塔尼居斯》(1669)、《贝蕾妮丝》(1670)、《巴雅泽》(1672)、《米特里达特》(1673)、《依菲革涅亚》(1674)。拉辛是第一个创作心理悲剧的作家,上述作品皆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技巧,尤其是形式的严谨和语词的优美、剧情的曲折多变、心理描写的细腻深刻,特别吸引人的注意。拉辛的剧作演出后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也招来同行的忌妒和攻击,以致被迫放弃戏剧创作达12年之久。后来,拉辛同詹森派和解,命运开始有了转机。1673年拉辛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开始他第二阶段的创作生活,代表作有《爱斯苔尔》(1689)、《阿达莉》(1691)。这是拉辛同詹森派和解后,应路易十四宠幸的曼特侬夫人之请而发表的重要作品。1690年,他被封为国王侍臣,1694年又任国王私人秘书。拉辛晚年由于对国王内外政策的不满,越来越同国王疏远,以至路易十四禁止他出入宫廷,生活孤独而凄凉。拉辛1699年4月21日逝世。(www.xing528.com)

拉辛一生创作的名剧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悲剧《安德洛马克》。这是一出5幕诗剧,取材于古希腊的史诗和悲剧,特别是欧里庇得斯的同名悲剧。叙述特洛伊城陷落,皮罗斯俘获了安德洛马克后与她一见钟情,因此一再拖延与斯巴达公主赫耳弥俄涅的婚期。公主妒火中烧,唆使钟情于她的希腊特使俄瑞斯忒斯刺杀皮罗斯。后赫耳弥俄涅悔恨自杀。拉辛在悲剧中对安德洛马克忠于祖国、反抗强暴的高风亮节无限赞扬,谴责那些为达到自己的卑鄙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王公贵人。尽管写的是古代希腊的故事,反映的却是17世纪法国的宫廷生活。

拉辛与高乃依并称为古典主义悲剧两大代表作家,但二人的创作有显著差异。高乃依处于君主专制政体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相当软弱,对王权不能不妥协让步,因此,高乃依塑造了一系列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拉辛所处则是封建专制由盛而衰阶段,贵族阶层和日益壮大的市民势力的均势逐渐被打破,王权已日益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故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和罪恶。艺术建构方面,二人也有明显不同,高乃依的悲剧大部分取材于古罗马,拉辛的悲剧则大部分取材于古希腊;高乃依把悲剧建立在个人爱情与对国家或家族的义务的冲突上,因此特别需要较为错综复杂的情节;拉辛则更擅长分析人物心理,特别对贵族妇女的分析更为透彻。高乃依的作品语言庄重、典雅,拉辛的文笔细腻、委婉,富于抒情韵味,这些均显示,同一流派的艺术家其创作个性也并非千篇一律。

莫里哀(Moliere),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Jean Baptiste Poquelin),莫里哀是他的艺名。1622年1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享受贵族教育。10岁丧母,随外祖父经常去看闹剧、喜剧和悲喜剧,于是从小酷爱戏剧。1643年他放弃世袭权利,组建剧团从事戏剧事业,1645—1658年带领剧团在法国外省各地巡回演出。1650年起担任该剧团的负责人,并开始创作,早期剧本有《冒失鬼》《爱情的怨气》等。1658年率剧团返回巴黎,在卢浮宫为国王路易十四演出。此后迎来了他的创作高潮期,名剧有《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但由于长期劳累,莫里哀患上了严重的肺病。1673年2月17日,为了维持剧团开支,不得不带病参加演出,坚持表演自编剧目《无病呻吟》(图273),演出完毕后几个小时后,莫里哀与世长辞。

图272 莫里哀(1622—1673)

图273 《无病呻吟》演出剧照,原著:莫里哀,导演:克劳德·斯塔特拉兹,法兰西戏剧院,2011年,北京。

《无病呻吟》创作于1673年。一个总是疑心自己病入膏肓的父亲,想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丑陋又思想僵化的医学院毕业生,但女儿其实已另有恋人,因拒绝服从差点被送进修道院。父亲所娶的继母则心怀觊觎钱财的阴谋,一直花言巧语想取得财产过户的遗书。机智聪明、真心爱着这家人的忠实女佣则是戏剧真正的主人公,在她的设计和推动下,父亲用装死试探的一场戏最终看清事实,明辨是非,驱逐了贪财的女人,回绝了让女儿不幸福的婚事。剧本最后,父亲了却自己最大的心愿——成为一个在他心里权威最至高无上的“医生”。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主要盛行于公元17世纪。18世纪初期,古典主义在戏剧领域仍占统治地位,启蒙戏剧家既同它作斗争,也利用它的形式为自己服务。到中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戏剧日趋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