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Rococo)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为“像贝壳表面一样闪烁”,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表达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风格名称。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风格。然而,洛可可艺术的真正倡导者并非路易十五,而是他的宫廷女官兼情人蓬皮杜夫人(1721—1764)。
图266 《蓬皮杜夫人》,油画,35厘米×44厘米,佛朗索瓦·布歇作于1756年间,现藏英国爱丁堡苏格兰国立美术馆。
蓬皮杜夫人(图266)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任命为国王的私人秘书,受封侯爵夫人。路易十五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借着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于发生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与宫廷上层密切相关的艺术家们应命建构一幅理想生活的情景,事实上是创造出一种看似悠闲、实质懒散的社会快乐。蓬皮杜夫人利用她的特殊身份,不仅插手当时的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自居,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的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衣饰也一样。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奇特装束,18世纪的洛可可风则是以女性为中心的优雅样式。洛可可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美,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以回旋曲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精细纤巧的雕刻为主,造型的基调是凸曲线,常用S形弯角形式。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建筑方面,以法国巴黎苏比斯府第(Hotel de Soubise)(图267)和德国波茨坦无忧官(Sans Souci Palace)为代表。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在庭园及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这种风格从建筑、家具到油画和雕塑,得到了更为完美的表现。
图267 巴黎苏比斯府第,波夫朗(G.Boffrand,1667—1754)设计,1736年。
在绘画上,洛可可艺术热衷表现的是梦幻式的爱情,法兰西人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表现手法上,洛可可绘画力求色彩奢丽柔美,场景豪华、愉快,充满了情欲。女人的肌肤如瓷器般细腻,装饰精美华丽繁复并用很多S形和C形的曲线。为使形象尽可能浓艳、富有肉感,画家常常采用人们最易接受的希腊罗马神话。代表人物为让·安东尼·华托(Jean Antoine Watteau,1684—1721)、佛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以及布歇的学生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代表作有《舟发西苔岛》(华托,1717)、《狄安娜出浴》(布歇,1852)、《秋千》(弗拉戈纳尔,1762)等。
让·安东尼·华托1684年出生在法国北部诺尔省的瓦朗西安一个手艺人家庭,15岁时向当地画家热朗学画,18岁时移居巴黎,跟随一位从事剧院装修的画家学习,并参加了歌剧院的装修。尽管华托只在剧院干了几个月,但却令其获益匪浅,其后来作品中的舞台感大抵即与此有关。1708年,华托有机会接触卢森堡宫中的藏品,鲁本斯的作品给了他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他结识了一位擅长描绘喜剧表演的画家,后来的“游乐画”观念可能由此产生。所谓“游乐画”,描绘的是浪漫而又美轮美奂的聚会,其中盛装的男女在户外花园式的环境中随着音乐优雅地嬉戏、调情。这种画法可以追溯到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以及鲁本斯的《爱之园》画作。华托在年轻时画运不济,加之生性高傲,只接受那些他愿意画的委托件,所以历经坎坷。25岁时为争取参加罗马大奖赛而名落孙山,贫病交加,走投无路,后来幸得巴黎画商西鲁瓦的帮助,生活始渐稳定。1717年创作了《发舟西苔岛》(图269),一举成名于巴黎画坛,收入也因此多起来,但他的肺病日益严重,日子过得很痛苦。1721年7月18日,晚期结核病夺走了这位年轻的画家的生命。(www.xing528.com)
图268 华托(Jean Antoine Watteau)
《舟发西苔岛》,又称《乘船去西特尔岛》或《发舟西苔岛》,是华托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题材取自一个描写贵族男女爱情的歌剧,画面描绘了一群贵族男女,正在从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西苔岛愉快归去的情景。西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之地,也是当时贵族梦寐以求的拥有自由爱情和尽情享乐的精神乐园的象征。
图269 《舟发西苔岛》,油画,129.5厘米×193.7厘米,让·安东尼·华托作,1717年,今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华托的艺术生涯不过15年,他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体裁、主题和技巧。当然,他倾全力为之的还是“游乐画”,显现出了特别擅长于描绘洛可可时期那种轻松愉快又不免淡淡忧郁的梦幻世界的特殊才华。“游乐画”是别人在无法归类他的作品时临时取的名字。的确,他的“游乐画”堪称其艺术精神的结晶,属于一种新的风俗画,也是他后来获得国际声誉的原因所在。华托是一个非常独立的艺术家,他不随意屈从赞助人或官方的意志,而其作品的创意和清新使得法国绘画与意大利的学院主义拉开了距离,从而确立了直到新古典主义出现才渐渐失去影响的一种名副其实的“巴黎人的”景致。华托终生未娶,只和一位女佣相伴,画家以这位漂亮女佣作模特儿画了很多名作。华托一生画了许多耽于享乐的贵族生活题材作品,大多描绘求爱、嬉戏和音乐歌舞等,再现了上流社会无聊的生活,但画家本人的生活并不愉快,晚年体弱多病,以至于死。
洛可可的风格在音乐和文学领域也有流行,但远没有它在造型艺术上那样显著。约在1720年至1775年间,洛可可风格的音乐与其他音乐风格同时流行,发展于18世纪前半叶的法国,其特色为玲珑纤巧、轻快、刻意、华丽,与巴洛克时期夸张和宏大的风格形成对比。这种风格出现在法国的键盘音乐中,巴洛克晚期的作曲家如库普兰、拉莫、泰里曼、多曼尼高·史卡拉第以及古典乐派前期如约翰·斯塔米茨、利奥波德·莫扎特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后来,这种风格传到了德国,孕育了西方古典乐时期。洛可可艺术的一时之盛是18世纪法国宫廷封建贵族追求奢侈享乐生活的结果,是财富与权势结合的必然产物。自然,就这种艺术倾向的渊源看,我们还必须以适当的笔墨来说明它与中国清代向欧洲出口瓷器与漆器工艺的直接关系。中国对法国出口工艺品大概起自17世纪初,不过百年,这种贸易已急剧地增长,主要是从荷兰以及英国转运入法国的。在整个18世纪,每年都有一至几艘法国船只运入相当数量的中国货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广,足以刺激西方人尤其是上层贵族对中国工艺品的普遍青睐和占有。洛可可艺术在吸收中国丝绸光泽、工艺镀金、螺钿镶嵌等方面,尤其是在吸收中国工艺装饰所特有的没有严格对称的唐草纹样与漩涡纹样方面,有着明显的摹仿痕迹。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等工艺上的色调是以青与黄为主,其中特有的东方情调的曲线美,影响着法国的装饰工艺。当时法国宫廷以摆设中国工艺品为最高品位的陈设就是例证之一。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可以看作是中西封建社会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