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风靡的巴洛克绘画

欧洲风靡的巴洛克绘画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建筑及音乐不同,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绘画领域并未取得狂飙突进式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之初,通常被作为巴洛克绘画代表人物的两位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和阿尼巴·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风格并不那么单一。最典型的巴洛克代表画家也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彼德·保罗·鲁本斯,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此外,作为巴洛克画家主要代表的还有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英国的凡·代克等。

欧洲风靡的巴洛克绘画

建筑音乐不同,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绘画领域并未取得狂飙突进式的发展。固然,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基罗和科雷乔等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通常被作为巴洛克绘画代表人物的两位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和阿尼巴·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风格并不那么单一。所以说,巴洛克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均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意大利大师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影、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但巴洛克绘画艺术的中心却不在意大利。最典型的巴洛克代表画家也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今比利时)的彼德·保罗·鲁本斯,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此外,作为巴洛克画家主要代表的还有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英国的凡·代克等。他们的画作人体动势生动大胆,色彩明快,强调光影变化,比文艺复兴时代画家更加强调人文意识。一般认为,鲁本斯的宗教画人体姿势动作激烈,色彩鲜明;伦勃朗的画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处于高光部位,与周围的阴影有强烈的对比;委拉斯开兹画作中的宫女系列,以及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线下工作的织女形象,曾经对后期浪漫主义画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图237 自画像,油画,鲁本斯作于1623年,现藏堪培拉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一个律师家庭。9岁时随父母移居比利时的佛兰德斯,定居安特卫普。父亲去世后,母亲送他进一所拉丁文学校学习。利用这个便利条件,鲁本斯阅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书籍原著,从中吸取古典艺术的营养。鲁本斯最初师从于维尔哈希特和阿达姆·凡·诺尔特,在他们的门下学习了4年时间,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不久又成为从罗马归来的维尼乌斯的弟子,使鲁本斯受益很大。后来他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研究学习提香的色彩艺术和丁托雷托具有生动韵律的构图明暗法,并且相继访问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地,精心研究和临摹古典艺术精品和文艺复兴盛期大师们的画迹。同时,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强有力的艺术效果也吸引了他,而他最感兴趣的是正在兴起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期间,鲁本斯受到曼图亚大公的礼遇,成为奥奇契的宫廷画家,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古代艺术珍藏,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同时,他作为宫廷使臣去意大利各地和西班牙收集艺术珍品,更有可能使他在艺术上博采众长。1608年,鲁本斯因母亲去世而回到家乡安特卫普,次年出任佛兰德斯的统治者伊萨贝拉的宫廷画家,不久便与伊萨贝拉的女儿,同时也是名律师兼人文主义者的布兰特结婚,画家为妻子画过不少著名的肖像,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画《复活》《爱之园》《末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鲁本斯在63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他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3000余幅艺术珍品,代表作有《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圣乔治恶龙》《三美神》《小孩头像》《自画像》等多种。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图238)表现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内容取材于古希腊神话,描绘的是众神之王宙斯与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把迈锡尼王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画面左侧一角,画家又添画上一个长着翅膀的小爱神,它给整个画面作了一点暗示:这是一种爱情的暴力,并非普通的强盗行为。画作体现了鲁本斯所特有的画风,是富有装饰性的构思,构图动势很大,形象无论男女都显得壮健有力,色彩明艳热情。有些画面上还充满着一种戏剧性的暴力气氛。所有这些,皆表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色。

图238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油画,222厘米×209厘米,鲁本斯作,1615—1617年,现藏慕尼黑古代绘画陈列馆。

绘画史上,鲁本斯的最大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热情赞美人生欢乐,画风气势宏伟,为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法国艺术美学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他的一部分天才。”[3]毫无疑问,鲁本斯的绘画对佛兰德斯以及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7世纪后期巴黎的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就出现了一批鲁本斯主义者。18世纪至19世纪法国画家让·安东尼·华托、E.德拉克洛瓦、P.A.雷诺阿,英国画家J.雷诺兹、J.康斯特布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在荷兰莱顿,父亲是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伦勃朗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时赴阿姆斯特丹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进步很快,21岁时已经初步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不久他回乡开画室招徒作画,期间画了许多自画像。1631年伦勃朗又离开莱顿赴阿姆斯特丹,17世纪30年代时成为阿姆斯特丹的主要肖像画家。从40年代开始,他经常到乡村漫步和作画,创作了许多反映大自然素描版画,风格质朴。60年代中期后画家视野更为开阔,技巧更为成熟。由于画风改变,不为世俗理解,加之伦勃朗不善于经营,所以很快就到了破产的边缘。1669年10月4日在贫病中去世,死后葬在西教堂一个无名墓地中。伦勃朗一生创作丰富,代表作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呢商同业公会理事》等。

图239 伦勃朗自画像,约114厘米×96厘米,1660年,系美国肯伍德的艾弗所私藏,后遗赠给伦敦

《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为伦勃朗26岁时的成名之作。其时画家应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为行会成员画团体肖像。所以画中人物全部是真实的,主讲人是著名的特尔普医生,他作为主要人物,占有画面将近二分之一的位置,其余人物以各自专注神态,有变化地穿插安排在另一侧构成一个有深度的平面,每个人物所处的位置互不遮挡,并且不受透视影响,大小基本相同。此前表现解剖课题材的同类绘画,人物都安排成一排,姿态明显地有些不自然,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几乎被完全忽视。而在伦勃朗的这幅作品中,画家采用肖像画与风俗画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了画面的情节性,并通过这种情节性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灵活地处理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这种独到的明暗处理方式构成了作品的巴洛克风格特色。

图240 《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油画,伦勃朗作,1632年,现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

美术史上,伦勃朗被公认为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的带有风俗画特点的肖像画最能代表他的成就,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也颇受欢迎。值得注意的还有,伦勃朗对戏剧也很感兴趣,在表演和绘画这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进行综合观察和思考,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画面安排具有戏剧性,深深打动人心。这些都有助于画家的革命性创新。(www.xing528.com)

图241 迪埃戈·德·西尔瓦·委拉斯开兹,17世纪巴洛克时期西班牙画家。

委拉斯开兹(Diego Rodriguez de Silvay Velazquez,1599—1660)生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一个低级贵族家庭,自小喜欢绘画,并显示出极高的创作天分。父亲思想开明,亲自把12岁的儿子送到当时号称“塞维利亚的米开朗基罗”的埃里拉家里进行系统学习。然而不久,委拉斯开兹发现这位以刻板的临摹为要义的老师根本不对自己的胃口,于是毅然离开了埃里拉的画室。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当时著名画家兼理论家的帕切科,成了后者的学生兼女婿,委拉斯开兹因而获益匪浅。不仅如此,委拉斯开兹还进入了宫廷,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浦四世的宫廷画师,并由此认识了鲁本斯,根据后者的建议去了意大利,这些都是他后来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1651年夏,委拉斯开兹从意大利返回西班牙,国王晋升他为皇家艺术总监。1659年,画家60岁时,菲利浦四世为了表彰他的艺术贡献,赐给他西班牙贵族的称号。次年他被任命为公主与法王路易十四婚礼的礼仪官,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委拉斯开兹一生创作勤奋,名作有《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宫娥》《镜前的维纳斯》《纺织女》等。对于委拉斯开兹,既是老师又是岳父的帕切科曾经自豪地说:“我的学生仅次于鲁本斯”,这是因为当时鲁本斯的名气比委拉斯开兹大。今天看来,委拉斯开兹的成就绝不在鲁本斯之下。谁都承认,绘画史上,委拉斯开兹是当之无愧的巴洛克大师,他的色彩理念同鲁本斯一样来源于对威尼斯画派的继承发展,而委拉斯开兹的色彩更为淳朴自然。

图242 《镜前的维纳斯》,布面油画,112.5厘米×177厘米,现藏伦敦国家画廊

女性裸体绘画在17世纪封建专制的西班牙是极其罕见的,这幅《镜前的维纳斯》(图242)也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委拉斯开兹唯一的女性裸体绘画(也许因为画的是神,所以即使是裸体亦可视作例外)。然而,画作描绘维纳斯对镜而卧、小爱神为她扶镜观照,横陈的维纳斯背向观众,构图的含蓄明显还是受西班牙宗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但是,这扭曲而不失端庄的曲线美感,背向观众而不失生命欲望的青春涌动,寓世俗美于理想美的表现方式是富有创造性的,也是威尼斯画派中所没有的。据考证,《镜前的维纳斯》是画家晚年的作品,应当时西班牙贵族路易·德里·阿罗的要求而作。委拉斯开兹善用透明凝练的色彩和精到的笔触去描绘复杂的肌肤变化,细嫩的肉体富有勃勃生机,充满了青春气息。画家以充满节奏感的流动线条,塑造了女性人体美,这也是画家对人类自身美感的赞颂。作品流畅的造型,明亮的色彩是他一生艺术成就的最好总结。历史上,这是宗教严厉的西班牙第一幅裸体像,也是西班牙历史上仅有的两幅裸体作品之一(另一幅是戈雅的《裸体的玛哈》),作品表现了17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上的独特显示。

凡·代克,全名安东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于1599年3月22日出生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省一个富商家庭,母亲精于刺绣,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育。11岁的凡·代克师从于凡·巴伦,15岁时,他的美术创作就已引起社会的重视,老师对他相当欣赏,帮助他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这是画坛前所未有的。但凡·代克不满足已有的学识和技能,便毅然投奔大师鲁本斯门下。1620年鲁本斯为安特卫普的耶稣会教堂画天顶画时,凡·代克是他的助手之一。作为鲁本斯的得力助手和高足,凡·代克进步很快,以致鲁本斯当时称赞小他22岁的凡·代克为“我最好的学生”。后来,他去了英国,进入宫廷工作,深受英国王室器重,是查理一世时期的英国宫廷首席画家。查理一世及其皇族的许多著名画像都是由凡·代克创作的。一般认为凡·代克擅长肖像画,形象朴实、自然,笔法严谨。其前期画作恪守佛兰德斯传统,多取纪念碑式构图,后期则巴洛克风格明显,对雷诺兹、庚斯博罗、劳伦斯等人都有影响,可以说他影响了英国整整一代的画家,甚至到了19世纪,这种影响仍然存在。1641年12月9日,凡·代克卒于伦敦。凡·代克一生创作宏富,主要作品还有《保利纳·阿尔多诺像》《圣奥古丁德心醉神迷》《安娜·瓦克》《查理一世行猎图》等。

图243 凡·代克自画像,油画,81厘米×69.5厘米,约1622年,现藏于德国慕尼黑美术馆。

艺术史上,凡·代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画家,与雅各布·乔登斯和彼得·保罗·鲁本斯并称“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

《查理一世行猎图》(图244)是凡·代克的代表性作品。画面表现了查理一世在打猎途中休息的一个场景。他的两个侍从和马匹紧随其后。再紧接着的是棵大树,枝叶繁茂地把侍从和马匹都给遮掩了。远处湖面平静、树木葱郁,天上白云缭绕。画中的国王站在草地上,戴着黑色礼帽,穿着华丽的服饰,腰悬佩剑,右手拄着一根手杖。从面部表情看,国王与历史教科书中暴君形象不同,显得善意而从容,温文尔雅,富有学者风范,绅士气十足。画家善用光线,明暗调适,主从分明,显示了巴洛克绘画艺术的独有风格。

图244 《查理一世行猎图》,凡·代克作,约1635年,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